据老辈人讲,祖父自幼聪明好学,幼时在红河赵熙瑞先生开设的私塾学习儒家经典,18岁入甘肃省第三中学读书(前身是陇南书院,创办高中部后更名省立天水中学,1949年后改为天水一中),22岁就读于兰州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前身),期间师从张云石教授。大学毕业后,本想服务于家乡,不幸1930年礼县发生回军屠城事件,烽烟四起,社会混乱不堪,祖父决定继续在外地游学升造。
1931年,怀抱学术救国思想的祖父南下,慕名前往江苏省南通师范听章太炎(章炳麟)讲学。随后跟随王藻虞就职于甘肃省审计处。
1931年底,川军驱逐盘踞礼县的马廷贤回军。1932年,礼县乱局稍安,回军屠城后停办近两年的学校开始复课,受县长张津之邀,祖父回乡出任礼县教育局长,兼任礼县黉学街第一高等小学教员。u由于时局不稳,礼县年年换县长,官场混乱不堪。根据祖父遗稿中反映:“侧身政界,既感官场之卑污,世情之险诈,毅然告归,欲寻正路以补已往之失,而求将来之可及。”可见当时工作并不遂心。1934年他离开政界,决定去北平升造。
1935年4月1日,29岁的祖父辞别亲人,经过18天的艰难行程才到达西安,然后坐上西安开往北平的火车,于4月29日抵达北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笔试、面试,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为礼县入北大第一人。
青年时前的王荩先生(www.xing528.com)
在北大求学期间,祖父日记中言,“方当国难当头,学术竞争之际,我辈青年正日夜卒励,冀求学以供国家之用”,尽心求学,并积极参加北平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六”游行);1937年甘肃54县受灾,不少灾民外逃度荒。5月8日祖父的日记:“今天我校学生会召开川陕甘豫四省救灾赈委会,余以事关桑梓,特往参加,讨论进行方案,数小时之久,即散会,日已西落。”可知,祖父虽身在异乡,却时刻情牵故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北大奉命南迁,祖父因病返乡,北大学业就此中断。从北大回家休养期间,他一面宣传民主思想,一面“遂将先人以来,外借与人之账目契约,一律提出,从作清理。对鳏寡孤独废疾者,当面焚券勾账”。并从此以后,家中再未向佃户征收过地租。祖父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早在青年时期就已接受了现代科学民主思想,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1940年,祖父受聘于省立天水一中教员。当时教育部创办的战时国立第五中学高中部也设在天水玉泉观,一些文化界人士从敌占区撤退到天水避难,期间祖父结识了许多文化界名流,与晋察冀边区军政人物亦多书信往来,为后来创建礼县一中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