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成
校门
礼县历史悠久,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古建筑遍布全县。说到古建筑,距礼县县城西南方30公里处,有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历史积淀深厚的村庄,它就是礼县中坝镇前碧玉区委所在地——中坝村。
明成化九年(1473年)“割秦州西南十九里始立礼县”,中坝村划归“红崖里”管辖,1927年撤里设区,为礼县第四区区公所治地,1941年撤区(碧玉区)置碧玉乡,1949年8月礼县解放,建碧玉区委。抗战时期礼县西南部唯一的民办公助小学——碧峪小学,便建在了中坝村西头。
礼县碧峪中心小学始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抗日战争的动荡岁月里为实现科教兴国之夙愿,由前礼县第四区署区长刘远泽牵头,携当地340名有识之士捐献2296块大洋和一处宅基地修建而成。小学占地2121平方米,建筑面积536平方米。建校之初,学生大都来自江口、龙林、中坝、太塘、白关、白河、雷王、洮坪等乡镇。该校见证了抗日战争,经历了解放战争,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步步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栋梁。1963年增设了中学部,也就是现在礼县第三中学的前身。1966年中学部搬迁至集场坝村,即现在礼县第三中学所在地,至今碧峪小学已有76年的建校史。
碧峪小学从建校至今,历史上经历了兴建、拆除、再建的过程。据学校落成碑刻记载:该小学原建有教室32间、自习室32间、教员室两座6间、夫役室3间、厨房8间、储藏室4间、厕所2间和校门1座,共计大小建筑86间,分前后两院。前院为教学区,后院是师生、杂役的生活居住区。时至今日,大部分建筑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已被拆除,现在只留下依次坐落在校门中轴线上的校门、一间办公室和一栋教室。
碧峪小学坐西朝东,其校门采用了西洋同中式建筑结合的建筑风格。校门由正门及两侧的耳墙组成。正门墙体通体用青砖并配以青砖雕刻装饰砌就,大门木框镶嵌在青砖砌成的拱形门洞里。门基底座上安装有两个石鼓,加之配以朱红色的木质大门,使得整个建筑古色古香、肃穆庄严。在门洞的两边各有一个青砖砌成的柱子,柱子突出墙体,在柱子的上下两端分别配置有一个用青砖雕刻的方形柱基石。柱基石的使用不仅坚固了墙体,同时还起到了装饰和烘托校门的作用,给人以安全感和厚重感。
教室
在门洞拱形外侧的一周,装饰有一条用青砖雕刻并染成青绿色的缠枝莲纹,左右两边的莲纹相交于拱形顶部的莲花,花朵色泽艳丽,动态十足。再向上,墙体上装饰有一个用两层青砖砌成的长方形。在长方形的内侧四周饰有一周用青砖镂雕并染成黄色的回首云纹,云纹向上交汇于红色圆形“寿”字符,其构思之巧妙、雕工之精湛、技艺之娴熟让人叹服。在长方形的中间从左到右醒目地雕刻有“礼县碧峪中心小学”八个黑色大字,字体颜色亮黑如新,字体风格苍劲有力。再向上,墙体上横向装饰有青砖浮雕组合图案,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其上雕刻的莲花丰满而显硬气,形象栩栩如生,静态之中似有神动。在这条浮雕图案的中间有一对青砖雕成的大象头,高高上卷的鼻子,竖立直翘的耳朵,仿佛要从墙体上挣脱出来。浮雕图案上方,是用青砖雕刻部件和青瓦、滴水、筒瓦组合砌成的墙脊。墙脊结构组合繁杂、图纹名目样式繁多而工序严格。在墙脊之上有五个采用西洋建筑风格修建的兽基底座,底座上分别蹲坐有五只神态各异的狮子,给人以威仪感。
从整体来看,这座校门结构合理,各建筑部件组合美观得体,砖雕工艺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浮雕镂雕技艺娴熟精湛,匠心独具,既符合力学要求,又兼具美学要素。
同时,大气的校门,朱红色的门框门扇,黑色亮丽且书风苍劲的校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无不给人一种神圣感和沧桑感。它用考究的建筑工艺,复杂的建筑工序和认真的施工态度,生动地诠释了时人对教育之重视,也凸显出碧峪小学在当时礼县西南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
校门两侧的耳墙只有地基和墙脊用青砖砌成,其余部分用土坯砌成,而后在土坯的表面用泥抹平,再涂以白灰做装饰。耳墙的修建,其工序较大门墙体显得简约、朴素,可以说是建筑结构主次分明,建筑章法张弛有度。(www.xing528.com)
办公室
进入大门,走出走廊,在走廊的两边各有一个耳室,耳室和走廊巧妙地利用同一屋面构成了四柱三开间偏山风格建筑物。在两个耳室的墙体上分别镶嵌有两块保存完整的青石碑刻。一块镌刻的是捐资建校人的名单,共计340多人,其落款时间是“民国三十年八月二十七日立”;另一块刻铭的是“礼县碧玉乡中心小学校落成记”,其镌刻字体清秀悦目,文句辞采华丽,落款时间同上。因为长期在室内保存,两块碑刻至今保存完好,且装饰在碑刻四周的缠枝莲纹雕刻细腻,纹饰脉络清楚,而另一碑刻所雕刻的8个人物,面部表情清晰生动,精美华丽。
走出耳房,坐落在校门中轴线上的建筑便是办公室。办公室为四柱三开间,土木结构,办公室的左右两边是墙体,正面和背面通体为木质结构,所有木构部分涂成朱红色,中间安装有四门,两边各有一扇窗,建筑四周用凿刻平整的青色石条铺成散水石阶。
在门窗的上部,即建筑四周的普拍枋(俗称平方板,用以连接柱子,控制柱子间距的建筑构件)上有用镂雕技法雕成的木质大象头栌斗,大象鼻子高高卷起,眼睛圆睁,趣味十足。在每个象头栌斗上安装有木雕龙头散斗,每个散斗之间都装饰以“鹭鸶戏莲”等传统雕刻题材的镂雕花纹。栌斗和散斗建筑结构层层向外伸出,不但分散了建筑屋顶的重量,而且形成了一个走廊结构,避免行人及建筑木件淋雨的可能,有效延长了建筑木质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物的宏伟气势。
该建筑采用歇山顶建筑风格,整个屋面用“双瓦双扣”方式瓦成,在建筑的四角飞檐和屋脊顶端共装饰有鬃须兽首,而且屋脊全部用大型青砖镂雕莲花组合图案构成,在屋脊的中间有一背部驮有一铁质“寿”字图样的神兽,如上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古朴典雅。
碧玉乡中心小学校落成记碑文
虽然办公室已历经70多年风雨,但是由于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计成本投入,严格的施工工序以及建筑师高超的建筑技艺,至今建筑物木质结构和屋顶部件都依然规整如初。
教室为南北横向,坐落在办公室的后面,为悬山顶建筑,土木结构。相较办公室,教室建筑追求简略、朴素之风。教室四柱三大间,有前后两个门,四个窗子,整个建筑木构部分也用朱红色涂成,这一做法不但提高了建筑木构的防腐性,还增强了建筑的雄伟气势。柱子的上端安装有普拍枋,在普拍枋上同样安有用木料雕成的大象头栌斗,向外伸出的象头栌斗托着檐体伸出墙外,同样构成了一个大的避雨空间,栌斗和“斗”“升”结构一样,既具实用功能,又兼有装饰美化作用。
碧峪小学不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财富。更可贵的是,它记录了当时动荡的社会历史,承担了礼县总人口将近五分之一的教育重任。碧峪小学校舍是礼县至今留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唯一建筑,该建筑以精细、复杂的砖雕、木雕作为装饰,同时再配以种类繁多的兽首瓦当,其建筑规格较高、做工较考究。
作者简介:王虎成,石桥镇汉阳村人,礼县文物局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