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云
我的老家地处礼县县城西北约50公里的湫山乡下坪村,村子北端正路旁立有一块古碑,当时人俗称是“杜家老太爷”之碑。少小不知碑记事,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每当驻足这块古碑前,总让人浮想联翩。乾隆皇帝为一个从七品的州判送碑,可见该判官必有好多过人之处,身上必有闪光点。古今一理,这位从七品州判应是古代的先进人物和他人学习的榜样。
这块古碑是乳白色大理石质,通高162厘米;石座高30厘米,宽75厘米,厚18厘米。碑首为双龙流云浮雕图案,正中刻有“皇清”二字,四面刻有花草纹。整个图案精美大气。碑右有一石香炉高66厘米,直径48厘米,碑身正文载:“敕赠徵仕郎直隶顺天府霸州州判杜公讳善字诚宇神道”,落款“乾隆五年岁次庚申六月谷旦”,雕工娴熟,字体端庄。
霸州,就是今河北省霸州市,当时的州判是从七品文职官员,协助地方长官处理分管事务。
为何乾隆皇帝要给一个从七品官送神道碑,原来是为了给被雍正皇帝冤杀的一个“廉吏”的平反昭雪。“敕赠”是在古历皇帝教化子民、彰显皇恩、拨乱反正的一种方式,据老人回忆,杜氏家族每逢年节都要自发到碑前进行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而这种方式的确能把皇帝的意图渗透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子。
湫山下坪“敕赠徵仕郎直隶顺天府霸州州判杜善神道碑”
杜善,字诚宇,是一个“援例”功名,就是民间说的“捐官”,应该肯定,古往今来,捐献国家都是正义之举。因为支援朝廷,其家族向大清朝进贡获功出任为官。杜氏家族作为并不显赫的山庄农人,拿什么来进贡,据清康熙初年的进贡碑记载:杜氏家族从康熙初年起,每年向朝廷进贡麝香有功,就将其家族有文才品高的二房头杜善选为“援例”功名,出任为官。(www.xing528.com)
麝香是十分名贵的药材,是鹿科动物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遏”。而麝的视角发达,听觉灵敏,行动快捷。栖属在海拔较高的针阔活交林带及浓茂的灌木林中,以及青山草甸区域,而一个山庄农户能以麝香支援朝廷获功,可见湫山古代麝之多广、森林的茂密。我到过福建漳州的片仔黄厂,片仔黄作为一种中华奇药,其主要药料是麝香。
湫山有着广袤的森林草场,古碑记载自古“古柏苍松而蔽野,珍禽奇兽以喧林”。万古荒原,茫茫林海,鹿麝成群,杜氏家族一边耕务农庄,一边狩猎,不图钱财,每年驮着一“钱叉”(中间开口的长麻袋)麝香进贡朝廷,捐入国家药房。这种爱国忠君取得功名,选其家族能诗会文的杜善为“援例”,雍正皇帝时期出任霸州州判。
雍正皇帝的老师,著名的陇上文人巩建丰与杜善交情很厚,在杜善父八十大寿时写寿帐:“闻道仲郎廉作吏”。可见杜善为政清廉,是当时很有名的“廉吏”。但在雍正年间,廉吏仍遭奸臣诬陷被杀,遗体运回湫山故里时,无首,就用面粉泥头安葬。到了乾隆五年夏(1740年),乾隆皇帝感于其廉,敕赠神道碑追封“徵仕郎”,平反昭雪。
一个人,一块碑,一个家族,两个皇帝,这不起眼的山村,竟然隐含着那么多的深厚命题。让人联想起杜氏家族在茫茫林海中穿行猎麝的情景,想起向朝廷进贡麝香的遥遥行程,想起全族人选杜善出任为官的送别场面,想起被雍正冤杀马革还尸无头而葬的悲痛丧场,想起他在霸州为官时清廉爱民“廉作吏”的风骨,想起乾隆皇帝为一个从七品官敕赐加封、钦立石碑的特例。立于碑前,看四周林海已尽,林退山秃,鹿麝已绝。石碑前放粪堆土,无人敬碑,也无人追问这碑主人的悲欢离合,贪廉荣辱。做官有风险,廉吏遭冤杀;皇帝钦赠碑,安抚后来人。使人顿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湫山杜家“老太爷”这块石碑,隐含两个皇帝的故事,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一个廉吏的悲欢人生。
作者简介:祁云,礼县湫山乡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陇南市检察院,任反渎职侵权局局长。出版散文集《生命的背景》,有近百篇散文在国家及省内刊物发表,其中,《乡戏》《故园那口德高无量的井》《吼秦腔》《祭父》《雨夜忆母》多次获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