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盐井”所在的“盐官(井)城”为陇右道成州长道县所辖,[25]当时就是一座千年古城,为陇蜀要道上军旅和商贸的枢纽,尤以“盐井”和特产的“井盐”而名重西土。[26]杜甫之选择“盐井”主题“撰史绘图”,盖发乎其仁者的本心,故极为自然;而又以敏锐的时政眼光“刨根问底”,故极具典型的社会意义。亦足见其作诗取材的精当及其裁剪工夫之娴熟精深。而且,由于名人、文化的效应和传衍,历史以来使当地人文不断积厚流广,从《盐井》文学诗史的角度,探研整个盐官地区以及盐井相关的历史文化,无疑会有许多全新的认识。
因此,还有必要提及的是,据杜甫在今礼县西汉水上游流寓,经今西和县长道之南溯西和河南行而去同谷(成县)的行踪路线,他离开盐井西行15华里,必然要经过今礼县祁山堡武侯祠一带,祁山及其史迹之邻近盐井,北魏《水经注》已信有征考,唐时此间自亦有遗迹传闻,且以杜甫之博闻强识,不会不知其史迹之深厚,影响之广远,但今传杜诗未见咏祁山(武侯)之作,或者他本未曾作诗,或者曾有作而失传,今皆已难确知矣。比较分析,我们大致推测他可能本来就没有在祁山作诗。因为,综合看他的《发秦州》诗,出秦州城后在州城西郊作的《赤谷》诗,在盐井城以东约40华里的铁堂峡作的《铁堂峡》诗,以及在离开盐井城向西南行进约35华里的今西和县长道镇以南作的《寒峡》诗,也包括《盐井》在内,格调和内容上整体都是沉郁艰辛的。《发秦州》有云:“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赤谷》中则云:“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长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而当他携家带口向西南奔波近百里,到了“盐井东头”的“铁堂峡”时,则是“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石与地厚裂,……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孤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肠热”。及至盐井城短期休憩一番后,来到西南方向的“寒峡”,就更为艰苦了:“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峡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总之,从秦州出发一路过来,旅途是相当艰辛的,尤其是体察了“盐井”的真相,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山城苛政必使世风浇漓,或者因此他在盐井城就没有久留。恰恰是行旅之苦、忧国之思和悯民之愤相交织,前面的路途或者更险更难,一切都是未知,这全然正是他在这一域悲辛寒凉心境的生动写照。所以他或者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吊古咏史,何况武侯北伐的祁山本就是一个历史战争时期刀光剑影的“是非之地”。作为正在经历战争苦难的当局中人,他走过历史的古战场,回避战争相关的名胜、遗迹、历史和人物,自然也是极正常的。当然,他在“寒峡”以南约20华里的“法镜寺”曾有过一小段难得的沉浸于佛门胜境的愉悦。(《法镜寺》)或许这正是佛学之于兵戈乱离之际的人们的普遍的济世功效,一代诗圣自然也不能例外。如此等等,就不便多说了。这样看来,仅这一个问题就足以说明盐井相关联的历史地理及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况且,盐井所在的“盐官”,本就是一部区域历史的宝藏。
这一系的话题,非本文重点,故容另行专文详论,仅此提要而已。
所以,《盐井》作为文学诗史,自有其专指寓意,其诗学审美意趣无限,民生精神厚重博大,烘托出光照千古的仁者诗圣形象。史因事以鉴戒,诗共人而隽永。且以文化学的眼光宏观统照之,则其文化价值更值得关注。
附:2005年10月初稿,2016年秋复核补注。关于本文标题确定和《盐井》为悯世诗的认识,皆得益于祝中熹先生的教示,谨此致谢!
【注释】
[1]《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直白的理解即是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爱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智(知)、仁、勇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标准,而仁是其核心。这里所谓“仁者不忧”是一种愉悦的精神境界、广大的胸怀与无畏的理想担当。而《论语》中多处有“忧”,富含忧患意识。下文所论的杜甫是儒家仁者精神的代表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其诗歌创作的始终,显然,忧义不可以经句之义作通解,故冒昧以窜经典而命题曰“仁者之忧”,非者,祈大家以正之。
[2](南朝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六《神思第二十六》,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三六五页。
[3]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页。
[4]杨仪:《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602页。
[5]南宋人林亦之《送蕲帅》曰:“杜陵诗卷是图经”。参看(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89页。
[6]《老子·第四十四章》
[7]《论语·雍也》
[8][明]李贽:《续焚书》卷二《说汇·三教归儒说》,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9][明]孟称舜:《酌江集》,“关汉卿”,明崇祯刻本。
[10][明]李贽:《焚书》卷一《书答·答邓石阳》,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
[11]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98页。(www.xing528.com)
[12]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13]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页。
[14]冯至:《杜甫诗选·前言》,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12页。
[15]《礼记》第十八《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16]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18]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19]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20]梁启超:《情圣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21]《孟子·梁惠王下》
[22][宋]张载:《张子语录》,“张子语录中”,四库丛刊本。
[23]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参看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24]李济阻等:《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
[25]《新唐书·地理志》;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2页。
[26]上世纪末,西安市曾出土战国秦封泥“西盐”,当为管理该盐井之西县主管盐业的官员印戳,参看周晓陆、路东之、庞睿:《秦代封泥的重大发现》,《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又两汉曾于西县置盐官,参看《汉书·地理志》之“陇西郡”条;又见《水经注·漾水》:“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岩)备戍南,……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