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西和同属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流域,位处西秦岭与岷峨山脉交汇处。纵贯两县的西汉水,发源于今天水市西南的嶓冢山(齐寿山),全长177.2公里,古称漾水,《禹贡》“嶓冢导漾”即指此。如果把两县的版图比作一片桑叶,除马元河、晒金河分别流入徽县、成县外,其余支流全部汇入西汉水。这一主流和大大小小的支流如同叶茎一样,把两县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了秦岭山间断陷盆地——西礼盆地。
大体以礼县的铁笼山和西和的横岭山为南北分界,秦汉时以北为陇西郡西县地,以南为上禄、武都、嘉陵道地。两晋南北朝初,两县同为仇池国腹地。隋唐时,以北为长道县地,以南为潭水、上禄县地。五代时吐蕃南侵,占领包括西礼两县在内的整个陇南地区。元朝建国前,蒙古人即在礼县设“礼县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统辖两县在内大片地方的军事。南宋时设西和州,辖长道、大潭、佑川三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西和州为县,成化九年(1473年)始设礼县,至此,两县建置才先后被确定下来。
从以上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明代以前至秦统一中国的近1600年间,如果再追溯到秦襄公始封诸侯时(按现有文献研究和考古资料,要比这个时间更早),至少要再向前推500年,即达到2100年。在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县现行版图基本上是交错重叠的。正式建县的历史,西和有640年,早礼县96年。在这期间,较大的变化又有两次:一次是民国三十四年到三十五年(1945—1946年)调整两县插花地,将礼县管辖的石峡、新民两乡及大峪、龙山(今雷王)、永兴、祁山、宽川等乡的部分村划归西和,盐官由西和划归礼县。一次是1958年9月,两县合并组建西礼县,至1961年底撤销,恢复原建制。这次合并,虽只有三年时间,但因是当代进行的,且合并后经历了大饥荒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几代人是无法消除的。(www.xing528.com)
两县这种山水相连,地形相同,且因建制变化造成的版图交错重叠现象,明显地呈现着面积广、深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正是这种年深日久、愈积愈浓的“地气”,形成了两县人民视这块地域为自己共同的家园。这种历史的共识,世代传承,是“两县一家”说的地域和建制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