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县文史资料(第10辑):祁山在国内地理志、省志、县志的记载

礼县文史资料(第10辑):祁山在国内地理志、省志、县志的记载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史·地理志》岷州下条曰:“县三:祐川、大潭、长道三县。”《直隶秦州新志》《礼县志略》均曰祁山在今礼县城“东四十里”。三是从清代早期《礼县志》记载考察祁山。很显然,根据《志》述里程、山形地貌以及清初祁山武侯祠所处位置,毫无疑问,目前已知这两部较早的礼县方志无疑还是尊从郦道元《水经注·漾水》篇关于祁山的史料记载,将祁山堡所在地视为祁山。

礼县文史资料(第10辑):祁山在国内地理志、省志、县志的记载

一是从唐宋时期“长道县治”位置考察祁山

1.唐代李吉普《元和郡县图志》曰:“祁山在长道县东十里,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众攻祁山,即此是也。”

2.北宋乐史撰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曰:“长道县本汉上禄县地……,祁山在县东十里,有城,极严固。”

旧唐书·地理志》成州下条曰:“隋汉阳郡,武德元年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

宋史·地理志》岷州下条曰:“县三:祐川、大潭、长道三县。”

《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所载的长道县,据史料记载,始建于隋代,历经唐宋时期。初隶成州,后隶秦州、岷州,地域辖今礼县中、北部全境,并且含今西和县北小部以及岷县的马坞(马务)镇。长道县治地位于今长道镇。

《元和郡县图志》所载的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众所攻祁山的方位里程说明,“祁山在长道县东十里”,是曰祁山在唐代的长道县治以东十华里的地方。《太平寰宇记》相袭唐代李吉普“祁山在县东十里”的传统说法,并曰“有城,极严固”,同样是说的及其严固的“祁山城”。(www.xing528.com)

民国版《礼县志·山水·水利》曰:“县东三十里曰长道镇。”该志《山水·古迹》曰:“县东三十里为长道地,遗址犹存,魏为上禄,今为长道镇。”《山水·古迹》曰长道地“遗址犹存”,即古代长道县治地的古城址,到民国时期还存在,位于礼县城以东三十里处。《直隶秦州新志·古迹》曰:“古长道县,东三十里。汉为长道县(有误。笔者注),魏为上禄县,今曰石狮子镇,亦名长道镇。”《直隶秦州新志》《礼县志略》均曰祁山在今礼县城“东四十里”。四十里(礼县城)减去三十里(长道)正好为十华里(祁山),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所述祁山在长道县治“东十里”完全一致。

二是从清代《甘肃通志》记载考察祁山。

康熙时许容监修《甘肃通志·卷五》西和县“祁山”条云:“祁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其上有城。”

《甘肃通志》在这里记述祁山,是以清代的西和县城为坐标而确定祁山里程位置的。“祁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其上有城”,是曰祁山位于清代的西和县城西北“七十五里”处;“其上有城”,分明是指祁山城。乾隆版《西和县志·山川》濁水曰:“县北六十里长道镇,流合大潭入白水江。”又曰西汉水:“县西北七十里祁山下,源出嶓冢山,有诸葛军垒遗址。”七十里(西和县城)减去六十里(长道)正好为十华里(祁山),与前述的祁山在长道县治“东十里”无异,说明清代《甘肃通志》虽然在里程上相差五华里,但同样是以祁山堡所在地为祁山的。

三是从清代早期《礼县志》记载考察祁山。

清代康熙版《礼县新志》、雍正版《礼县志》同曰祁山:“祁山在县东四十里,平地突起一峰,四面巉削,即诸葛忠武六出处,上有祠,春秋致祀焉。”很显然,根据《志》述里程、山形地貌以及清初祁山武侯祠所处位置,毫无疑问,目前已知这两部较早的礼县方志无疑还是尊从郦道元水经注·漾水》篇关于祁山的史料记载,将祁山堡所在地视为祁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