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田玉制作的柄形器:考古发现的精美玉器

和田玉制作的柄形器:考古发现的精美玉器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距今4000年前夏朝时期的二里头也出土了用和田玉制作的柄形器。共发现有玉玦5件,玉壁1件,其中有2件墨绿色半透明的玉玦引人注意。据王昱东先生的研究,秦人尚玉以黑色为上。作为甘肃玉文化的有机构成,以天水师赵村七期文化中出土的玉器尤为注目。师赵村七期文化距今4100年~900年,在这期文化遗存中“新发现一批制造精美,晶莹璀璨的玉器。包括玉璜9件,玉环3件,玉壁1件,玉琮1件,共14件”。

和田玉制作的柄形器:考古发现的精美玉器

天水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这里曾经是玉石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一条古代由西域的玉石贸易连接中原的交通线[50],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在陕西的姜寨遗址中就有用和田玉磨制的玉环等配饰。在距今4000年前夏朝时期的二里头也出土了用和田玉制作的柄形器。毫无疑问影响着嬴秦早期对玉的认识。

秦玉器最早见于毛家坪遗址,很有特色。共发现有玉玦5件,玉壁1件,其中有2件墨绿色半透明的玉玦引人注意。该玉玦磨光,一件直径2.7厘米、厚0.4厘米,另一件残,直径2.8厘米、厚0.4厘米[51],形制上无甚特色。但色泽墨绿,却与秦人尚黑有关。据王昱东先生的研究,秦人尚玉以黑色为上。他指出:“秦人对玉色的偏好虽不见于史载,但从大量的发现看秦人更喜欢深色的青玉,如凤翔南河屯的两件玉壁、秦公大墓的益门秦墓中的刻纹形佩、烟台芝罘和西安联志村两批祭祀用玉,这些作用重要、秦文化特点鲜明的玉器均以深青色玉材制成,肯定不是偶然的。而凤翔高庄M10的两个殉人身上倒佩有很好的白玉璜、玦,可以反证白玉不是秦人最珍视的。笔者以为这与秦地尚黑的习俗有关。”[52]诚如所言,墨玉、深青色玉在秦人的意识观念中、价值观念中占主要位置。

秦人尚黑由来已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唯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皆上黑。”秦始皇推水德,以黑为上,应是对传统观念的发展。而这个尚黑传统的产生与形成当与甘谷朱圉山一带秦早期文化有关。

另外,毛家坪所在地与武山接壤,武山盛产鸳鸯玉,多为黑色墨绿色,有些偏黑,有的偏绿,偏黄。最好的正是墨绿色半透明状的墨玉,毛家坪墨玉的材质没有公布,但从地域上分析,取村于当地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出土了一批古玉,其中就有取材于武山的鸳鸯玉,专家们认定,大地湾文化(包括四期)所出土的古玉,是独立的古老的土生土长的玉文化[53]。作为甘肃玉文化的有机构成,以天水师赵村七期文化中出土的玉器尤为注目。

师赵村七期文化距今4100年~900年,在这期文化遗存中“新发现一批制造精美,晶莹璀璨的玉器。包括玉璜9件,玉环3件,玉壁1件,玉琮1件,共14件”。其中玉璜“质地多为透闪石,呈浅绿色或墨绿色”,“玉壁为圆板体,中间穿孔,质地为透闪石,墨绿色”;“玉琮为方体圆孔,质地为透闪石,呈浅绿色”;“玉环,圆形,呈棕褐色,间夹灰白色”[54]。从距今5000年前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到距今4000年前的师赵村七期文化,再到距今3000年的毛家坪秦早期墓葬,共同出现的墨玉,除了取材于当地武山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尚黑可能正是这一地区的习俗,秦人入乡随俗,使尚黑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观念,并反映在生前死后。

至于秦人如何加工玉石,史籍没有留下工艺资料,曲石先生在《中国玉器时代》一书中认为是用解玉砂,在使用时将砂加入适度的水,堆放在要加工的玉件上,利用能够施转的工具带动砂浆琢成玉器。但刘森淼先生则认为是用“琢玉砣轮”,即将一些比玉石坚硬的矿物细块捆绑在砣轮上作刃具,再配制简单的人工动力机械带动它,就制成了最初的砣机(旋机、璇玑[55]。不过秦人切玉似乎有更加奇妙的工具。《孔丛子·陈王义》载:

秦王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木焉,以示东方诸侯。魏王问子顺曰:“古亦有之乎?”对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亦剑,用之切玉如泥焉,是古亦有焉。”

《孔丛子》一书人多非议,但从现在陆续发现的《孔子家语》《文子》等书来看,未必就是伪书,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信的,但不可否认有加杂后人的言论。此条记载很有意思,不像是向壁虚构。西戎的面很广,范围也很大,我们前边所说考古发现中国第一把青铜剑就出自羌族,由此可见,西戎有此利刀完全可能。

总之,秦早期的手工业是发达的,尤以黄金制品见长,其青铜器也不比东方诸国差。但从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与周文化相融合,使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宝鸡太公庙村出土的巨大的秦公镈、钟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简介:徐日辉,男,汉族,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并担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特邀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现已出版学术专著18部,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

【注释】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中西书局,2011年,第141页

[2]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5]吴镇烽:《秦兵新发现》,吴镇烽:《考古文选》,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4页。

[6]吴镇烽:《秦兵新发现》,吴镇烽:《考古文选》,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4页。

[7]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一九·五三·二。

[8]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7页。

[9]王红武、吴大焱:《陕西宝鸡凤阁岭公社出土一批秦代文物》,《文物》1980年第9期。

[10]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9期。

[11]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9期。

[12]周世荣:《湖南楚墓出土古文字丛考》,《湖南考古辑刊》1982年第一辑。

[13]任隆:《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秦俑秦文化研究》第354—35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文献通考》卷一四九。

[15]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

[16]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四十·三。

[17]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第1990年第7页。

[18]陈平:《秦子戈、矛考》,《考古与文物》1986年2期。

[19]《诗·秦风·小戎》。

[20]张中一:《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考古》1961年第9期。

[2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22]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2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www.xing528.com)

[24]刘占成:《秦青铜兵器研究》,载《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1页。

[25]张天恩:《再论秦式短剑》,《秦文化论丛》第三辑。

[26]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2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28]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29]徐复:《秦会要订补》卷一九。

[30]韩伟:《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文物》1995年第6期。

[31]任隆:《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4—355页,

[32]《国语·齐语》。

[33]礼县志编纂委员会:《礼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3—156页,。

[34]清水县志编纂委员会:《清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99页。

[35]《清水县志编纂委员会:《清水县志·图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韩伟:《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文物》1995年6期。

[3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38]甘肃省冶金厅、甘肃省金属学会:《甘肃省治金科学技术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3页。

[3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40]孙淑云、韩汝玢:《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7期。

[4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42]孙淑云、韩汝玢:《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7期。

[43]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4集。

[44]李学勤、艾兰:《最新出现的秦公壶》,《中国文物报》1994年10月30日。

[45]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46]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47]吴镇烽:《工师文考》,《陕西历史博物馆访刊》第四辑。

[48]冯国瑞:《天水出土秦器汇考》,《陇南丛书》,1944年。

[49]马振智:《秦公大墓石磬文字联缀及有关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九辑。

[50]徐日辉:《丝绸之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伟大创举》,《天津日报》2015年5月11日。

[5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52]王昱东:《从秦或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杨伯达:《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所见甘肃古玉》,《陇右文博》1997年第1期。

[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谢端琚主编:《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55]刘森淼:《璇玑·齐家铜镜·良渚璧琮—中国早期琢玉砣机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先秦考古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