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色盐池: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

红色盐池: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盐池县的“三宝”在很大程度上救了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驾”。在陕甘宁边区经济极端困难的1942年,盐池县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食盐收入在陕甘宁边区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食盐不仅满足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食用和药用,也是边区的主要外贸商品。盐池县甘草产量高、品质佳。盐池县委、县政府大力组织军民挖甘草,换回陕甘宁边区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的经济建设。

红色盐池: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蒋介石采取了积极反共的政策,不仅派几十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还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断绝了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支持,并在边区周边各县设立盘查哨站实行连环保结,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禁止国统区的货物(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等)运往边区,切断了边区与外界的联系,妄图困死边区政府和人民。处在日寇和国民党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下,陕甘宁边区物资极度匮乏。加之,从1940年到1942年,边区又连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3年累计受灾面积达575万多亩,受灾人口达96万多人,群众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与此同时,自抗战以来大批革命青年纷纷从海内外奔赴边区,以及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中央陆续从前线调回一批部队,使边区脱产人员1941年达到73117人,占边区总人口的5.17%。还有灾民、难民不断逃入边区,达到170176人。边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到了“没有衣穿,没有肉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境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从1942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盐池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咸盐、皮毛、甜甘草三宝之说。严重困难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把眼光投向了定边和盐池两县,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1]党中央开始从战略上关注和经略盐池县。可以说,盐池县的“三宝”在很大程度上救了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驾”。

盐池县委、县政府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成立了由县委书记肖佐汉为主任、县长孙璞为政治主席的“大生产委员会”和白凤奎为主任的“抗日促进会”,领导全县军民开展了以开荒种地、产盐运盐、办合作社、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大生产运动,为陕甘宁边区各项建设和抗战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扩大粮食产量,解决军队、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盐池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带领广大干部及其家属、战士、学校师生开荒种地,全县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加。从1942年至1945年,盐池县耕地增加了272714亩,粮食产量增加了14417石。除供应本县人民和驻军外,还解决了从国统区来的大量移民、难民的生活用粮问题。

畜牧业方面,盐池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945年,羊由1936年的4.8万多只发展到15.7万只,牛由1100多头发展到4100多头,骆驼由80多峰发展到1100多峰。畜牧业的发展,既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军民对肉食、皮毛的需要,同时有力地支援了边区各地和前方指战员。(www.xing528.com)

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羊皮和羊毛,在边区布、棉、麻一起断绝的情况下,成为制作毛呢衣服、手套、毛袜的原材料。在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群众,人人都动手纺线。纺线用的就是羊毛。纺线做什么?就是织呢子,织毛布,做衣服,打毛袜和手套,以解边区军民的燃眉之急。

在陕甘宁边区经济极端困难的1942年,盐池县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用羊毛为边区干部和前方将士制作出毛衣、毛被、绒帽(毡帽)、毛毡、军用毛毯等,共计12万多件,还有大量毛袜、手套、军鞋等等。毛主席戴的毡帽也是元华工厂生产的。1943年,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元华工厂的创始人靳体元先生,对他办工厂的行动大加赞扬。这些产品不仅支援了边区其他地方和部队,还运往国统区,换回了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等物品,为支援边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食盐收入在陕甘宁边区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食盐不仅满足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食用和药用,也是边区的主要外贸商品。在严重困难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首先想到的还是“到盐池驮盐去”。电视剧《八路军》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朱老总向毛主席请求,他要亲自去当运盐大队的队长。毛主席说,那我就当你这个运盐大队的政委吧!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确定了“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方针,进行了有组织的打盐、运盐、销售,使食盐产量逐年增加。据统计,1939年,打盐运盐为19万驮(每驮约合200斤),1940年为23万驮,1941年为29.9万驮,1943年达到38.8万驮。这些食盐被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运往延安、庆阳、关中、内蒙古、绥远等地,换回粮食、布匹、药材、器械等物资,对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活跃边区经济贸易、缓解经济困难、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盐池县甘草产量高、品质佳。在大生产运动中,挖甘草也是盐池县军民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盐池县委、县政府大力组织军民挖甘草,换回陕甘宁边区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的经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