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必须具备完整复杂的系统才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建立水上快、慢速交通系统,水上私人、公共交通系统,并通过智能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同时,还要衔接水陆交通系统,包括转换枢纽的位置确定和设计等。
1.水上交通网络(water transit system,WTS)
(1)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water transi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WTIMS)。
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是整个水上交通运输的核心,协调管理各项子系统,包括安全管理(船体安全、防灾安全、航线安全、码头安全)、时间管理(各类船只的开收班时刻、到站时刻、停留时刻、运行速度)、吞吐量管理(人流量、车流量、货物流量)、协调管理(调度时间、船只、人员、运输量、航线、停靠点、水面停靠区域)、能耗管理(电能、油量消耗,清洁能源利用,节能系统运行)、经济管理(交通收入支出动态观测、评估,滨水附属项目开发,经营状态监控)。
(2)水上快速交通系统(water rapid transit system,WRTS)。
水上快速交通系统主要为人们提供日常交通服务,其载客量和载客次数均最多。水上快速交通系统以水上巴士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载客量进行级别分类(微型20~30人、小型40~50人、中型60~80人、大型100人以上),时速控制在30~40 km/h,一般在规定枢纽码头停靠。站数控制在5 10站(除个别距离超过12 km的一站式运输),每站距离为3~5 km。一般班次在上下班高峰期(7︰30—9︰00、11︰00—14︰00、17︰00—19︰00)为5~10 min一趟,其余时间段为15~30 min一趟。航道优先考虑所有水上交通系统,并通过区域及武汉整体水上交通系统进行调配。
(3)水上慢游交通系统(water slow transit system,WLTS)。
水上慢游交通系统主要为游客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交通。水上慢游交通系统的属性决定了该系统各项指标控制较为灵活,船体规模无具体限制,可为小型木船、快艇、大型游轮。其速度灵活性较大,为10~30 km/h。停靠码头也较为灵活,可停靠在转换枢纽的私人码头、货运码头甚至快速交通码头(但均需经总调度批准),也可停靠在沿水系布置的专门码头上。目的地可为生态岛、水上乐园、分支水湾等,或在此进行各种水上活动,如野炊垂钓、棋牌娱乐、餐饮茶座、体育健身等。但整体运行必须在规定区域范围内和既定航道上行驶,以免影响其他船只航行。
(4)精明出行计划(smart travel,ST)。
德国轨道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详尽信息(包括转站站点、达到时刻、所需时间、乘坐班次)(图4),武汉也可为居民出行配置“智能交通宝”。根据天气、节假日情况、交通运行状态、当事人所在位置等各种因素综合解析,为出行的人提供便捷出行建议。
图4 德国轨道交通详细信息表
2.水陆交通网系统无缝衔接(water transit & land transit,WT & LT)
武汉现规划以自行车、电动车、私家车、出租车、公交和地铁等工具为出行方式的陆地交通系统为主,而建立水上交通系统的目的在于减缓陆地交通压力,将陆地交通量分流出来,其关键问题为两种交通系统如何实现无缝衔接,保证交通量能自动、持续地转移,以使水上交通建设具有实际意义。(www.xing528.com)
一体化规划统一设计水陆交通的道路、路线、时间、节点安排。道路综合建设,即保证陆地四大导向交通[路上步行导向发展(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POD)、自行车导向发展(bicycle-oriented development,BOD)、公交导向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小汽车导向发展(caroriented development,COD)]能顺畅便捷到达水陆交通转换枢纽。枢纽设计室外部分包括与人行道的衔接和人流疏散空间布局,专项自行车和电动车引道及停车位,机动车引道及停车位,与公交车站、地铁站的衔接等设计。室内功能空间包括咨询台、等候厅、调度室、设备室和辅助用房等。水面营造包括各专项码头规划设计、船只避风港和检修港的建设。
3.水上交通的低碳策略(water transit low-carbon strategy,WTLCS)
(1)应以微型、小型水陆转换平台的营造为主。避免建设过多大型转换枢纽,成本高,且不利于灵活移动,无法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哥本哈根微型、小型船舶码头如图5所示。
图5 哥本哈根微型、小型船舶码头
(2)采用可变性设计。多用轻型结构,采用铰接、铆接、绑接等构造形式,灵活分隔空间,使用便于拆卸的设施及设备。
(3)运用节能材料。多采用竹、木、芦苇等区域可再生材料,多次利用复合材料,如废弃的轮胎、木条、金属构件和砖块等。哥本哈根码头如图6所示。
(4)使用新能源。建立太阳能游艇体系和天然气渡船体系。利用风能和水动能进行能量转换,并入智能能源微网,一般性用水,如清洗、夏季降温等利用中水系统。
(5)鼓励低碳出行。一般性船体应保证一定数量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运载空间,特殊性船体设计应考虑机动车的运载,以避免换乘不便,节省交通工具的陆地停靠空间,并降低安全风险。荷兰水上交通船体夹板空间如图7所示。
图6 哥本哈根码头
图7 荷兰水上交通船体夹板空间
(6)立体绿化。由于武汉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交通枢纽及交通工具应采取植物遮阳措施。交通枢纽主要依靠高大树木、可再生材料编织物、屋顶绿化、生态停车场和室外灰空间处理等方式应对气候条件。船体可考虑利用绳索外挂藤条式轻质植物以避免船体过重给航速和能耗带来负担。取季节性植物和轻巧灵活的构件,夏季可利用茂盛的绿植遮挡阳光,冬季植物凋落时可移动植物方位使阳光进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