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园城镇:将城镇与田园文明整合的N个策略

田园城镇:将城镇与田园文明整合的N个策略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亦称“江城”“百湖之城”,足见其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21.8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5.6 %,居全国大城市之首。近年武汉主城区湖泊水体面积锐减、质量恶化,给城市形象的良性转变带来不利影响。图2武汉水体营造与上海、香港亲水城市湖面阻碍了路上交通的便捷性。以上危机让武汉的水体全面利用变得十分紧迫。

田园城镇:将城镇与田园文明整合的N个策略

武汉亦称“江城”“百湖之城”,足见其水资源丰富。武汉以长江为主水系构成庞大水网,湖泊众多。水域面积达21.8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5.6 %,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1.水资源特色的危机

水资源的优势并没有为武汉带来发展优势,反而产生些许障碍。因水而兴的武汉现在却处于“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武汉水体营造与上海香港亲水城市如图2所示。

(1)自然水体与城市建设机械“拼图”。武汉素有“百湖之城”美称,而湖面没有与城市生活融合,仅成为一道摆设,空旷的湖面作为旅游景点也并无太多亮点。

(2)历史风貌丧失。过去的武汉千帆争渡,现在市民所见的船只数量极少,而且档次低,反而为景观构建带来负面效应。

(3)对滨环境的控制力较弱,不用便会破坏。近年武汉主城区湖泊水体面积锐减、质量恶化,给城市形象的良性转变带来不利影响。

图2 武汉水体营造与上海、香港亲水城市

(4)湖面阻碍了路上交通的便捷性。架桥、修坝、填湖等活动遇水交通问题难以解决,带来不可逆的阻隔和破坏。

以上危机让武汉的水体全面利用变得十分紧迫。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打造水上公共交通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2.水上交通发展的作用

(1)“堵城”治堵。目前武汉民众抱怨最多的城市问题就是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上下班高峰期城区机动车均速仅为10~15 km/h,而在2012年“十一”黄金周,三环部分路段竟出现大量车辆滞留7 h的情况。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有武汉城市面积大,由于江面、湖面广阔,路网密度不充足,只有减少填湖,实现水陆交通网一体化发展,才能优化行程,缩短出行时间,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2)新城市名片。如威尼斯水上交通的城市品牌效益一样,武汉在传承“百湖之城“美誉的同时,发挥当代技术特征,使(太阳能)水上公交成为武汉的新特色和旅游亮点,并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借助科技领先的水网交通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www.xing528.com)

(3)保护水网。对水网的积极利用不仅可避免恶性开发对湖面的进一步占用,而且可带动滨水区域开发建设。

西湖杭州相依2000余年,可以说西湖文化就是杭州文化。上海总是处于中国历史潮流的风口浪尖,其形成的外滩文化就是海派文化。而武汉经过水上交通的经营,也一定会再现千帆争渡之景,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百湖文化”。

3.水上交通发展的可行性

交通发展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安全、经济、舒适。水上交通衰退的原因是地面交通的迅猛发展,其次是自身速度较慢、不方便换乘、无价格优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然而以上发展困境完全可通过设计、技术和政策手段加以解决。同时武汉的水上交通建设还具备以下可行性。

(1)充沛的水资源环境和发展环境。武汉湖泊众多,根据大东湖水网互通的战略构想,具有连片成网的可能性。武汉市仍处于整体大规划建设时期,轨道交通也正在兴建,均具有可调节性,这使得水(水上和水下)陆(地面和地下)交通联网建设有实现的可能。

(2)广阔的市场潜能。交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持续需求,交通投资将会有丰厚回报。而且武汉水上交通几乎是空白的,几乎为无竞争的“蓝海” 项目。且可将水上及滨水区域的项目与水上交通建设项目打包开发,进行综合水资源的招商引资,使其发展和运营充满吸引力,具有可持续性。

(3)系统的一体化。通信的迅猛发展使得各部门如交通、能源船舶、规划、建筑、管理等与低碳水上交通建设进行关联整合成为可能,综合后的大系统能使水上交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4)成功的案例。水上交通历史悠久,且仍在许多地区有很好的发展。如威尼斯、东京、哥本哈根等现代化城市的水上交通都十分活跃,并且各具特色,有许多经验可供参考(图3)。

图3 哥本哈根水上交通成为城市靓丽风景

(5)景观特色。水上交通的视野开阔,沿途景观有观赏性,乘客有较好的舒适性和愉悦感,并且还具备综合的承载力(可以同时载搭非机动车、两轮机动车),这使得多交通工具的连续使用具备可实现性,能吸引更多人选择这种出行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