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多样化建筑类型,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功能、尺度、装饰、施工工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民居现代化是必然趋势。鄂西地区地形结构复杂,民居多保持原始形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重点对鄂西土家族吊脚楼进行了分析,采取了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吊脚楼的基本特征以及居民生活的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吊脚楼建造工具、平面布局、围护结构及室内设施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现代化改进措施,为今后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审视中国建筑发展现状,传统建造工艺在城市中只是博物馆式的、教科书式的遗存,数量极少,已经没有了使用的人群和延续的环境,是没有活态传承的建筑体系。而在乡村,传统建造工艺还局部留存,部分乡村还有为数不多年事已高的传统工匠,承担着少量传统民居的建造修复任务,但令人担忧的是,乡村传统建造体系正日渐凋零。虽然现代乡村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是在大部分地区,传统村落中真正传统的内容越来越少,即使有经费保护,一旦维修就会不伦不类,反而造成破坏。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建造体系的冲突,即中国传统建造体系和西方建造体系的冲突。
在乡村更要考虑如何保护传统建造体系的问题。这些传统的、落后的建造体系几乎已经被市场淘汰,如何发挥它在现代建造体系中的适用性?怎样才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留传统的特征?当然,并不能完全用怀旧的心态探讨传统建造体系,但不可否认,从美学、科学、力学、气候方面,传统建造体系都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它代表的是上千年居住经验的积累。现代科学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失去经验积累的新技术往往是不靠谱的。(www.xing528.com)
吊脚楼是西南山地传统民居中特有的建筑形式,采用高架的方式适应山地和沼泽地形,广泛存在于鄂湘、云贵川、武陵山区等地区。吊脚楼能顺应坡地,同时也避开了山区底层的潮湿环境,特别适应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但吊脚楼又有隔音、防潮、密闭性等方面的缺陷,需要进行改良,同时应保留原先的风格特征,才能保持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风貌。本文以鄂西地区为例,研究吊脚楼建造工艺的现代化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