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生物的进化史,体形大并不代表有生存优势,小(或适中)可能更有优势。体形大的个体,占用自然资源更多,所以数量有限,而且体形大的个体往往是食草动物,而不是肉食动物,以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一旦食物缺乏,大型动物的生存能力就会受到严峻考验。蓝鲸体形巨大,但是它生活在海里。相比陆地,海洋面积要大很多。人和恐龙相比,体形小很多,但是更有智慧。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的速度和力量都没有优势,攻击力不如肉食动物,智慧和群体协作能力是人类能够统治地球的原因。
如果仔细考察这种生存法则,不难发现,在体形庞大的个体形成的群体中,个体数量都只能维持在一个较小的数量范围之内,而微小的生物可以形成数量巨大的种群。在自然界中,种群的规模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以适应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蜂群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分家”。所有的动物都会这样,小到蚁群,大到象群,数量超过一定的规模,其中的一些动物就会迁移,去寻找新资源。这些精确的设计都是为了使物种能够适应自然条件。
如果我们把城市当作生命体考虑,那么它也应该符合这样的生存法则。规模巨大的城市,数量有限,而规模较小的城市个体,数量可以很多。适应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小城集群的最大优势。(www.xing528.com)
当人类开始用人工方式提供水、燃气、电力等时,城市规模似乎不再像过去的村落那样,受到水源距离、农田数量的限制,城市开始扩张。而发达国家对城市的规模仍然有理性的控制。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一样:城市会被限制在山水格局控制的范围之内,以自然山水条件作为发展扩张的依据。最典型的例子是温州城,温州城保留了七座山,这七座山按照北斗七星来布局整个城市的格局。但是如今城市快速发展,这些规则却未被合理利用,每个城市的规划都希望城市规模越大越好,甚至顾不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也顾不上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