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原理立足于弥补过去教学中的缺陷,过去建筑设计根据类型来组织:先做幼儿园,再做图书馆、住宅、剧院等,虽然也是从头到尾细究一遍,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过的类型就不会设计。这就是教学体系的问题,教学不应该只教经验、类型,而应该讲授方法和原理。形式的规律当然应该有,形式训练也重要,但必须从属于空间的主干,以空间为主,以形式为次。
教学上,不能割裂开只讲一个形式的规律。形式规律当然要有,它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跟其他规律结合,它才是合理的。所以讲空间原理,不能属于绘画型的。
冯纪忠回忆,在奥地利留学时,有一本纽菲特(Neufert)的《给设计人的手册》,建筑师人手一册,里面除了图表、举例,还有一部分“讲共同的东西”,走道怎么样,门厅怎么样。冯纪忠觉得这部分很重要,他的空间原理某种程度上也在探索这种“共同的东西”。维也纳技术大学的教学还是按照不同类型组织讲解,一个类型可以很深入,但类型对概念不起作用,反倒是空间能对概念起作用。他回忆说:
“考虑到有个大的分类,大的分类以什么为题才能把整体联系起来,把骨架搭建起来呢?我想到的就是空间了。我一方面研究总的安排,一方面研究细的比较。我们不同的工作都要归到空间组合上来考虑的话,那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工作方法、工作次序都有一定的安排。这里就有很多种方法了,我们搞方法论,其实很多东西在这里面已经用了。不过,现在方法更细致,更科学。实际上方法也好,手法也好,一定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这个‘领’是什么呢?就是空间。”
冯氏空间原理有以下特点。
(1)以空间为主线来推进设计。以此为前提,再对形式和功能反复推敲。形式和功能是互动关系。(www.xing528.com)
(2)并非某个年级或专题式的教学实验,而是全面贯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
(3)以空间作为纲领全面组织其他课程。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结构、声学、技术等相关课程在不同时段切入。
(4)超越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冯氏空间原理既不是古典主义的形式训练,也不是功能决定形式,而是先研究空间的组织,再把形式和功能两个因素反复磨合。
(5)设计方法本土化。它强调不急于解决成对的概念(比如屋顶的内需和外因,平面的分隔与联系),而是“围而不打,把问题摆一摆,再平行解决,不盲目单独深入”。这是借用了围棋的智慧,重在纵观大局的“围”,而不是局部的“争”。这一原理已经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方法了。
在空间原理中,冯纪忠写下的第一点是“对此事、此地、此时的全面了解”。任何设计首先都要经过对要求、现实、环境的理性分析,才能进入组织空间的程序,之后才是形式和功能的反复磨合。在他晚年的研究中,设计已经不止于此,更进一步的是意动,简单说就是原象如何成为意象、意象如何升华而成为意境。空间原理解决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适合大规模教学训练;意动是设计的更高境界,曲高和寡来自冯纪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体悟,也完成了他对传统文化更加诗性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