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园城镇:城田文明整合的N个策略,助力健康防控!

田园城镇:城田文明整合的N个策略,助力健康防控!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病毒挡在大门外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入户空间进行简单而明确的功能划分,基本上可以隔绝户内与户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入户空间的防疫措施是家庭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入户前消毒,关键是把入户空间划分为污染区、洁净区和半污染区。入户空间在通常情况下要考虑换鞋、换外衣,放置包、雨具等,疫情期间则要增加换洗、清洁、消毒等功能。当地一般称其为“槽门”,有广纳四方财气之意。

田园城镇:城田文明整合的N个策略,助力健康防控!

居家隔离期间,我们被迫在短期内高效学习了各种居家消毒杀菌的方法,酒精、消毒水、紫外线,从不会戴口罩变成口罩鉴别专家……也更加意识到常规的家居设计疫情期间灭菌效果的种种不足,以及小区的各种设计缺位。例如买菜回家,手忙脚乱的,总要碰这碰那,消毒多少遍都不放心,先脱口罩还是先脱鞋?被病毒污染了的衣服挂在室内就像个定时炸弹,谁能保证病毒存活的那几个小时不碰它呢?

所以最好的居家消毒方式一定是门外消毒,并且进行入口分区,增加换洗、消毒等功能。把病毒挡在大门外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入户空间进行简单而明确的功能划分,基本上可以隔绝户内与户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入户空间的防疫措施是家庭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无论是疫情时期,还是复工之后,都需要一个入户空间作为户外和户内空间的过渡。有玄关的住宅就多一道屏障,然而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玄关,这时可以利用大门外的空间,通过一系列的精细设计,做一个简易的“消毒间”。

科学的消毒要分步骤、分区域进行。哪怕方寸之地,分区之后杀毒效果也会更好。入户前消毒,关键是把入户空间划分为污染区、洁净区和半污染区。入户空间在通常情况下要考虑换鞋、换外衣,放置包、雨具等,疫情期间则要增加换洗、清洁、消毒等功能。入户空间通过门开启的方向自然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室内是洁净区①,开门直接到达的是半污染区②,然后走一步转入污染区③,污染区的墙面作为外套消毒区(图1)。回家的顺序是③、②、①,出门的顺序是①、②、③。

图1 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

(1)回家先进污染区③,脱下外套等最外层防护挂在墙面的外套消毒区,这里挂置外出所穿的衣物(准备一套风衣,只在外面穿),放置鞋子(鞋底朝外消毒)、护目镜、帽子,还可放置垃圾桶用于丢弃用过的口罩、手套等。针对外套消毒区要专门消毒,可通过紫光灯、挂烫机、喷酒精等对污染区的物品进行消毒。

(2)随后换拖鞋进入半污染区②,进行身体表面如脸部、手部的消毒。用消毒液、酒精等对全身和出门携带的物品进行消毒。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以放一个地垫隔开。之所以要用不同的鞋子,是因为在户外鞋底会沾染大量细菌

(3)再进入洁净区①,也就是室内,换上干净的室内拖鞋,并洗手洗脸,用酒精、碘伏等再次消毒。注意不同区域的物品不要交叉放置。出门的时候按①、②、③的顺序,更容易做好防护。(www.xing528.com)

图2 入户类型

为什么首先会选择入口空间?我觉得是这些年看传统建筑养成的一种本能。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视的是大门,甚至朝向几度几分都有讲究(图2)。前几年我们在武汉郊区保护了20多个传统村落,那里的老建筑,入口空间都特别讲究:一般都会后退凹进形成灰空间,地面、墙壁和屋檐形成半围合的入口,形似凹槽。当地一般称其为“槽门”,有广纳四方财气之意。大门方向也很讲究,可以说很少有房子的大门和墙面平行。大门都是歪的,当地叫作“弯水”,还有个说法是入口应该“歪门斜道”。在大户人家的内巷侧边,甚至户门都不正对巷道,与巷道呈30°~40。角。这种设计仅仅是因为迷信或者是讲究气派吗?有没有微气候的作用?我们经过实测和软件模拟发现,槽门形成了入口的过渡区域,既有利于人体适应室内外气候变化,也有利于室外更多清新的空气进入堂屋;而内巷侧边的大门歪斜,则有利于将巷道风引入天井。所以中国传统建筑有精妙的微气候设计,这是超过我们现代楼盘设计标准的。

2019年我做了十几场讲座,题为“用母语建造”,从语言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建筑发展现状,作为母语的传统建造工艺,在城市中只是博物馆式的、教科书式的极少量遗存,已经没有了使用的人群和延续下去的环境,没有活态传承的建筑体系,可以说已经死去;而在乡村,它还局部残存,在部分乡村还有为数不多、年事已高的传统工匠,承担着少量传统民居的建造修复任务。在乡村建设中更要考虑如何保护建筑母语的问题。从美学、科学、力学、气候经验方面,有太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最简处理、最小干预、生产性景观、高参与度……

就在这系列讲座里边,我还特别借助传统医学的例子来说明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在“非典”时期,依靠传统中医知识,国医大师邓铁涛所在的中医院做到了患者全治愈、医护人员零感染。所以我们必须去保护和发掘我们的传统中医,否则如果下一次有类似事件怎么办?以此类推到建筑学,我们也要去保护和发掘我们的建筑母语……现在想起来有点一语成谶的味道。所以当“新冠肺炎”来袭的时候,看到中药清肺排毒汤的疗效,一方面感叹幸好我们的中医还有留存,另一方面则在思考我们的建筑母语在疫情之下的价值。钱学森晚年指出,中医是(超)前科学、尖端科学、顶级的生命科学。我觉得他的评价也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中国传统建筑并不是我们淘汰的那些破旧老房子,中国传统建筑是(超)前科学、顶级的人居科学,有精妙的微气候设计,有全面的健康建筑理念,如母语一样亲和,简单可得,高参与度。今天我们的房地产行业虽然发达,但是更多是商业大潮的产物,利益至上,传统建筑中很多精妙的、全面的、健康的理念都失去了。比如说传统建筑多用木头做成,故老相传,人们常说木房子“养人”。最新的健康建筑研究表明,人在木质材料的房间里,疲劳感降低,情绪压抑减少。其实所谓的“养人”,是传统建筑全面的健康建筑理念,除了减轻疲劳和抑郁,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积极因素,等待我们用科学去发现。

回到防疫住宅需求上,当室外有病毒的时候,大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学习传统建筑中的槽门设计,设置过渡空间。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无论面积大小,在门口都应该形成过渡区,才能够提高灭菌消毒的效率,当然还要加上紫光灯等消毒设备。这是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