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常用符号包括地物符号和地貌两大类。对地物通常采用规定的符号来表示,而地貌则利用等高线的方法进行表示。
1)地形图的常用符号
地形图的地物符号可分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形符号、注记等。
①比例符号。保持地物原来的轮廓外形,且与原形完全相似描绘的地物符号称为比例符号,如湖泊、运动场、大型建筑物等。
②非比例符号。若地面的物体本身较小,而又有特定的意义与价值,如测量控制点、井、泉、里程碑等。这类符号不表示地物的大小与形状,而只表示其确有性及其应在图上的位置。
③线形符号。对于地面上的线状地物,如道路、河流、电力线、通信线等,就这类地物的长度而言,它可以依比例尺缩小后绘出,而宽度不能依比例尺绘,这类符号称为线形符号。
④注记。在地形图上有的地物符号旁有极简明的名称或说明注记、数字注记。说明注记如居民地的地名,山脉、河流名称,以及道路通过河流可徒涉情况等。这些注记使用图者一看就知其具体情况,提高地形图的使用价值。
2)等高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是立体的,在地图上反映地貌的起伏形态变化时,为准确表示地貌起伏变化多采用等高线法,如图4-1-3所示。
图4-1-3 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图
重要知识
等高线法
等高线法是表示地貌最基本、最精确的一种方法。等高线是以地面上的高程相等的相邻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包括等高距及等高线平距。(www.xing528.com)
1.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也称等高线间隔,实为地面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方向的间距——高差。在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一个定值。等高距的大小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地面坡度陡缓情况,以及地形图的用途等因素确定的,一般在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的等高距规定为0.5、1、2m。
2.等高线平距。等高线平距就是地面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在图上按比例尺缩小后的长度。地面坡度的大小在地形图上反映出的等高线平距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地面坡度较陡处,相应的等高线平距就短,坡度平缓处,等高线平距相应就大。
3)几种典型地貌的等高线图
地形图中常见的几种典型地貌等高线如图4-1-4所示。
图4-1-4 典型地貌等高线
①平地。地面平坦,没有坡度,高差小,等高线稀疏,等高线平距较大。
②等倾斜地面。地面坡度均匀成等倾斜状态,等高线间的水平距大致相等,等高线平距也相等。
③山地和盆地。山地是高于四周隆起的高地,盆地是低于四周凹下去的地貌形态。它们都是一组闭合的曲线。山地的等高线中间部位的高程高于边缘,盆地则是中心部位的等高线的高程低于外圈的等高线高程。因此,高程注记时在等高线上加示坡线来表示二者之不同,示坡线向外为山地,示坡线向内为盆地。
④山脊和山谷。山脊是向一个方向逐渐隆起的高地,它有两面山坡。两面山坡的变换点的连线是一条棱线,称为山脊线。山脊线是雨水流向的分界线,又称分水线。山谷是向一个方向逐渐凹进的山沟,它也由两面山坡构成。两面山坡相交的棱线是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它是两面山坡流水的汇聚处,又称集水线。
⑤鞍部。鞍部是山区的一个地貌形态,鞍部位置是在两个山头之间的低凹处,其等高线形状是两组闭合曲线被另一组较大的闭合曲线包围。鞍部一般是两条山脊和两条山谷的交点处。鞍部双是山间道路的翻山口。
⑥峭壁与悬崖。峭壁是山区的坡度极陡峭处,地面基本形成垂直状态。峭壁上不同高程处有各自的等高线位置,并不重合,但它的投影位置则重合在同一个部位,规定用图4-1-4(f)所示峭壁符号表示。
⑦冲沟与雨裂。它们是黄土高原的一种典型地貌,是由于长时期的雨水冲蚀,使地面泥土流失的早期形成狄窄的陡峭的沟壑,称为雨裂。雨裂继续发展,宽度加大而延仲,沟底泥上的流失,使沟壁上部的泥土崩落,形成陡峭的沟壁,宽度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形成较大的落差。沟底有沟底的等高线,上部有上部的等高线,而沟壁可用陡崖的符号描绘,如图所示。
⑧梯田。梯田是山区的一种人工修造的地貌,依山坡或谷地开成阶梯式的田地。梯田的陡坡用梯符号表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