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教育思想:未来教育改进

西北联大教育思想:未来教育改进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强壮体魄”。对于我国教育改进“方针”,李建勋提出了四个具体内容:其一,“三育并进”。今后教育“当于此三者无所偏倚,一体重视”。李建勋首先对中国教育改进“方案”的“原则”和“范围”做了论述。总之,李建勋主持的“战时与战后教育”,绘制出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

西北联大教育思想:未来教育改进

教育担负着“维护国家生存、促进民族文化之使命”,是“国家百年大计”,不可不甚,因此对于我国教育存在的这些缺点,李建勋强调“应即力谋改进”[7]。他指出,对于国家教育存在的缺点虽仅列十端,但关于教育设施的重要因素如机构、设置、师资、体育、教材、教法、经费等,均已包括在内。而其改进办法和措施,若分析研究,则千端万绪,“非时日所许”。若综合言之,在教育发展理念、政策方针和具体实践等方面,可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案”等三项,从而绘制出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8]

“教育目的,即处此弱肉强食之秋,必须造成何种国民,始能以争独立而谋生存也”。李建勋认为,关于“教育目的”,可从“对事”和“对人”两方面展开,“若云中国教育目的在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则对事言也;如谓中国教育目的在造成现代化之公民,则为对人言也”。国家由公民组成,欲能“立国于不坠”,必须有健全的现代化公民,有健全的现代化公民自能实现抗战建国的重任。因此,对于“教育目的”,李建勋重点从“对人”方面做了阐述。他认为,“教育目的”须要达到如下六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一是“民族意识”。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谋求独立生存并日趋发展,除物质条件外,国人必须对国家或民族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爱国备至的精神。“今后教育,对于民族意识,应格外重视,加以培养,使人人有浩然之气、自尊之心,对于国家民族,有坚定信仰、至上观念。”二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今后教育应当加以重视的。从消极方面讲,要破除国人闲荡逾越的行为、非分的要求,使其不以求学为升官发财之途;从积极方面讲,使人人有高尚的志趣和廉洁的操守,能报修己善群的宏愿,以天下为己任。三是“强壮体魄”。欲事业之成就,必先有强壮的体格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健康精神。今后“体育一科,于学校课程,特为独立设置,且与德、智鼎力而名为‘三育’”。四是“生产知识”。国势强弱、国力盛衰与否“赖国民生产力之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除物质条件外,需要各种技术与方法的创制推行的精神条件,“而精神条件之完备则尤需要教育力量之培养”。五是“科学精神”。我国科学落后是不可掩之事实,而要提升我国科学水平,固应加强科学理论的教授,但同时培育和普及国民的科学精神则更加重要。六是“创造能力”。应当反思灌输与强记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之兴趣”和“自动之习惯”,从而“使其知识与思想融合,事理与事物融贯,心智日开则创造自易矣”。

“教育方针,即用何种方式,以规范其趋向,使其能达预定之目的也”。对于我国教育改进“方针”,李建勋提出了四个具体内容:其一,“三育并进”。李建勋常常批评之前的教育“教学偏重强记”“缺乏人格培养”“忽视体格训练”,即智育不切实际、德育未经重视、体育意义被误解。李建勋指出,教育应当培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人”,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即是“三育”,但现代新学制以来“三育”被忽视而偏重于“知识”灌输,“形成有教无育之畸形现象”。今后教育“当于此三者无所偏倚,一体重视”。其二,“文武合一”。李建勋认为,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即是“文武合一”的教育,但唐宋以来,逐渐形成了“文武分途”和“重文轻武”的流弊,致使唐代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政权所主宰。今日祖国遭受日本强寇入侵蹂躏,与唐代以后的历史流弊不无关联,而今日学校培养的学生,“较宋以后之‘白面书生’强几许?”。因此欲报仇雪耻、转弱为强,“唯有实施切实而有系统的文武合一教育,非以往及现时仅有形式而无配备及精神之数小时军训所能奏效也”。其三,“政教合一”。李建勋认为,政治可以推进教育,教育可以改良政治,“政教合一”中国自古已然,中国古代国家官吏来自师资,教育家对国家建设同负重大责任,“惜以晚近政治不良,从事于斯者,率以个人或党派之权利为重,置百年树人之大计于弗顾,遂致政治与教育,合而藏污纳垢,教育必为政治之牺牲品”“今后政治倘能日趋清明,教育设施自可沟通政治,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双方效率当均有增加也”。其四,“学校社会合一”。中国教育应当反思学校与社会脱节的弊端,应使学校一切设施与社会实际和需求相适应,“开放学校使为社会一切活动之中心”,“扫除”以往“各不相谋之弊。”(www.xing528.com)

“教育方案,即用何种办法,能使方针贯彻、目的得遂也”。李建勋首先对中国教育改进“方案”的“原则”和“范围”做了论述。他认为,“原则”方面应当坚持:(1)除适应地方特殊需要与实验事项外,各种教育活动应在政府指导和监督下施行。(2)各级学校应当切实贯彻国家既定的教育宗旨,而不能因战争爆发就集中力量培植抗战知识及技能而忘却原有宗旨,战时教育不仅在抗战,亦在培养战后建国力量。(3)战时教育应珍惜资源、重实效而轻形式,各种临时教育设施要充分结合并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方式及行政的与社会的组织。(4)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应当健全组织、任用专才,使教育行政遵循“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效能。(5)各种教育机关须与党、政、军各机关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以求各种力量的“集中”而避免“涣散”,早日实现抗战与建国的重任。至于“范围”,李建勋分别对“学校教育”中的幼稚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专科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及各种专门学院)、研究院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即限期普及民众教育的办学宗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此外,李建勋还分“行政机关”“经费”“(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师资”“设备”“训育”“体育”“课程”“教学法”等专章,对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定位、现状与问题、评价与改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总之,李建勋主持的“战时与战后教育”,绘制出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