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青少年情绪修养问题: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

关注青少年情绪修养问题: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立场探讨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和情绪修养问题,是陈剑翛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陈剑翛十分强调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的重要性。陈剑翛认为,青少年情绪的“丰富”“繁多”“纷乱”“实不可怕”,关键在于“究竟怎样转变”与“一番缜密的修养”。六是“情绪修养的成功在构成情操”。陈剑翛主张,青少年应注重将原始的情绪培养成各种情操,从而成为具有良好气质和德行的人。

关注青少年情绪修养问题: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立场探讨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和情绪修养问题,是陈剑翛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他认为,青少年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情绪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急剧的变化,并很容易产生沉迷、陷溺、消极、悲观等各种不良心理问题。他呼吁,当青少年出现这些状况时,我们不应对其过分责备,“而应该与青年表十二分同情,叮嘱他们提防这个时期,好好地自己珍重”[7]。他一方面批评固守传统道德的人,认为现时的人堕落卑微,要求青少年效法古圣古贤的修身养性的功夫,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令青少年养成将修养视为玄妙空虚、夸大狂妄的毛病;另一方面责备一些自命不凡的青少年误信邪说,将修养视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变相,或嫌弃现实社会的虚伪残酷而向往空虚的理想王国,认为这些状况都不应是现代青少年所需要的,恰恰相反,而是应当引导青少年走向情绪的“卫生与健全”之路。

陈剑翛十分强调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其一,青少年的情绪“正成熟而且渐趋复杂”。儿童时期人类神经系统在外部刺激下即产生不同的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系统愈加发育而渐趋成熟,此时青少年的“自由行动之被任何限制或干涉”,必然会增加青少年“机体的激动或紧张”“此种激动或紧张渐渐分化进步而为种种特殊的情绪”。陈剑翛强调,“这个情绪因机体而成熟而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可不十分重视”。其二,青少年的情绪“随经验及事变而演进”。极幼小的婴儿本来天真烂漫,除非一些特殊的外在环境,一般没有怕人怕事的表示,惧怕的情绪的生长是经验或学习的结果,“因为在通常事件中,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每与其他各种刺激同时发生,像这样的反应发生至若干次,某同时发生的任何一种刺激也能很准确地引出同一的情绪”,这就是“交替反应”,“青年尤易受此影响”。其三,青少年的情绪“最不固定,易走极端或过度”。青少年是心理和生理发育生长最猛烈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危险的时期。此时,青少年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感觉性及其灵敏度,极不容易控制,使青少年富于情绪生活,忽而喜忽而悲、忽而爱忽而恨、忽而骄傲忽而悲愁,“情绪反复无常”,青少年的“种种心理病或精神病都起源于此”。因此,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陈剑翛指出:“我们便不可不赶紧提出情绪卫生的有效办法,以供教育界同志们的参考。”经过研究,他提出了六个修养办法。一是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使青少年能“避免无谓的惧怕和犹豫,而采取乐观的态度”。青少年的天然倾向是能够自由和康乐的。假如青少年情绪修养的目的是在改变他本能的原始的情绪反应,那么最好不使他知道世间有忧患和艰苦,而应在一定的监护和安排下,让他享受快乐,使其有机会从事运动建设的活动以及团体事业和个人的自由,青少年和成人接触时应使其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无论怎样,不当在他面前诉述任何困难。保持着天真、忍受着苦痛”,才能算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反对使青少年“惯于遭遇到一些艰难”。二是万一不能阻止青少年的情绪的“无端产生,至少仍应限制它的弥漫发展”。青少年对于动作受拘束或阻挠的最初反应只是愤怒,若未及时解除愤怒的痛苦,其就会产生惧怕这一更具危害性的第二步反应。愤怒的反应尚可转移或训练而使其成为竞争进取的工具,但惧怕则会让青少年变得怯懦、谦卑,甚至失去自信自立自主的能力,待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情绪,遇到不如意时常会露出沮丧哭泣的态度或强颜苦笑的变态表情等。因此,“情绪修养的目的便在怎样利用情绪作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勿使它弥漫发展”。三是情绪生活务必要“身体力行,充实乎内,洋溢于外,然后方可以运用无穷”。不能只以青少年无切身体验的空洞的喜怒哀乐教说青少年,这种教说不能使青少年得到实际的情绪满足,往往会使他们荡漾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使他们容易以狂妄的英雄自居,形成特立独行、孤傲自赏的怪僻性格,从而将实质的各种生活体验一律捐舍,而是应让他们在现实的各种情形中实际经验不同的情绪生活并加以适当引导和调控。青少年情绪生活的“空幻设想,危害最大”“我们如不纠正它”,就不配谈青少年的“情绪修养”。四是“所谓修养,就旧义讲,只可认为是一种操练、调整的工夫”。平日操练和调整有素,临时应变才不至于措置失宜和失常。但青少年遇事常不会计较考量,所以平时应当注重训练青少年遇事时反复权衡真伪与是非然后采取行动的习惯,如果平时的训练不足,到了仓促之间,一旦事变横来,往往会不容有审虑的时间,如此“外来的引诱或繁难,非致堕其操守不可”。因此青少年情绪修养的“平日修养和临时应变两桩事系互相为用的连锁”“断乎不可缺少”。五是重视青少年丰富情绪的“调整”与“转变”。青少年的情绪是极其丰富且复杂的,而且他们的冲突和欲望往往与现实的条件环境相互冲突,因此青少年情绪“有许多应操练应调整的事情”“而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在他的兴趣、欲念、冲动等一方面和能力及生活情境所给予他的限度等另一方面,能否有有效的健全的而满意的布置”。陈剑翛认为,青少年情绪的“丰富”“繁多”“纷乱”“实不可怕”,关键在于“究竟怎样转变”与“一番缜密的修养”。六是“情绪修养的成功在构成情操”。人生而具有许多的情感作用即所谓原始情绪,从原始本能的情绪出发逐渐训练出“有意义、有组织的中心情绪,使人对她发生密切的关系,就是情操”。比如,一个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由此而生发爱国心与爱乡心的情操。陈剑翛主张,青少年应注重将原始的情绪培养成各种情操,从而成为具有良好气质和德行的人。[8]

“青年往哪里去”?这是抗战期间陈剑翛从心理学角度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青少年是儿童生长为成年与成熟之时,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极其剧烈,“极其流动和幻变”的情绪常使“青年心理中有一种最不安定的现象,由不安定就很容易发生苦闷,这种历程在情绪生活更表现得充分”,特别是“当这国内抗战、国际对战的时候,一切生活都是变态的,充满着恐怖和紧张。又目前人心不古,尔虞我诈,广泛的人群恍若含着不少罪恶,一个青年岂能不感苦闷?”在相关研究和调查中,陈剑翛发现,“他们普遍报道的一个不可解决的苦闷就是‘青年往哪里去’?”陈剑翛讲述了非常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遇到种种苦难和挫折而变得心灰意冷、绝望无助的实际例子,指出应当从中注意青年人一方面应当怎样忍耐和应付目前艰难困苦的局势,一方面又须积聚较广泛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做好将来肩负更艰巨的工作的准备,但是我们基本忽视了青年情绪的锻炼和修养问题,加上当前的环境使青年处于一种“常为外来多方的社会刺激所袭击”的危险境地,青年们“无精神休假、雍容修养的余地,每使青年陷于消极悲观、颓废欲死!”其实,“青年往哪里去”的困境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当前的客观环境,不管遇到什么外在环境,许多事情是需要青年自力更生、抱着巨大的勇气和热忱去拼搏奋斗的。然而,当前不少青年情绪上却陷于“苦闷”,并受此影响而丧失本应该有的朝气蓬勃以至于“断送了自己光明灿烂的前途”[9]

为了避免“无数量的青年只怕会如此牺牲下去”,陈剑翛从心理学角度对青年苦闷的原因及其诊疗方法做了专门研究。对于青年苦闷的心理“归根”,他指出,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情绪是一个“有机体”、一种“受激动”的状态。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不快乐,便是身体上有一种激动,换句话说,情绪乃是一种未分别的不愉快的情感,一般的激动、不安、窘困等无不是交感神经所引起的情绪,特别是青年人遭遇苦难时很容易将不同的情绪表现得“彻头彻尾化”。另一方面,情绪表现不全是社会刺激所引发的,“一切反应器官作用和脏腑作用都是情绪的要素”。例如咬牙切齿、怒发冲冠及其他愤怒等的表现,可以用来恫吓胆小的敌人,但有时并不一定灵验;嘲笑、轻视、憎恶等的表现可以改变他人的行为,但对于强盗却并不一定能够起作用。不灵验或不起作用是因为外在刺激并未使其反应器官或脏腑产生活动。“情绪所牵涉关联的范围既如此之广,自然很容易因细微的刺激就有所活动,因此不满意或苦闷的可能性就大了。俗话说得好:‘牵一发而全身动’”。在此情况下,陈剑翛强调:青年“要在积极地能够努力做点情绪修养的工夫,以奠心理卫生的基础”,并提出了三种“治疗方法”:(1)青年与社会环境接触后,情绪最容易发生,长久的坏情绪会对身心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最好的治疗方法在于预防,不使青年发生无谓的无意义的情绪。(2)对于情绪须用疏导等处理方法,不宜压抑。青年的身心健康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变化,那些呆板、独处、无所活动的做法是一种不良的习惯,青年应当多交流、多运动、多娱乐等,“使苦闷于无形中消灭”。(3)用交替或替代的方法,即将自己的精力投入自己的兴趣和事业中,“向上向外作无量的发展”,在实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过程中会使自己感到充实、愉快和满足,从而使苦闷的情绪得到消减或替代。[10]

抗战期间,陈剑翛依然对中国教育宗旨与制度、学校教育与公民教育等诸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教学,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实践当中,但心理学的研究与宣传是陈剑翛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及其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对心理学在服务和支持抗日战争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努力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战争中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做出特殊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推广。

【注释】

[1]陈剑翛.发刊词[J].西安临大校刊,1937(1):1.

[2]编者.本校在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志盛[J].西北联大校刊,1938(1):7—10.(www.xing528.com)

[3]陈剑翛.战争心理学的发展[J].建设研究,1943(1):61—80.

[4]陈剑翛.民国廿六年:由悲观而乐观[J].政问周刊,1937(54):7—10.

[5]陈剑翛.精神总动员的道德力量[J].青年中国季刊,1939(创刊号):153—169.

[6]陈剑翛.战争心理学的发展[J].建设研究,1943(1):61—80.

[7]陈剑翛.青年的情绪卫生[J].教与学,1937(9):12—16.又见:陈剑翛.中学生情绪上的修养问题[J].播音教育月刊,1937(4):23—39.

[8]陈剑翛.青年的情绪卫生[J].教与学,1937(9):12—16.又见:陈剑翛.中学生情绪上的修养问题[J].播音教育月刊,1937(4):23—39.

[9]陈剑翛.青年苦闷的一例及诊疗方法[J].中国青年,1939(3):65—75.

[10]陈剑翛.青年苦闷的一例及诊疗方法[J].中国青年,1939(3):65—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