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实践效果显著

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实践效果显著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辛树帜还十分重视教学试验场地的建设,并呼吁师生重视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辛树帜对西农的办学理念及思想与前面执掌时期是一致的,即要求西农重视西北农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现代科学技术与西北农业实际相结合。总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学以致用,是辛树帜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实践效果显著

辛树帜在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上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学以致用。他反对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研究而研究,他认为无论办学还是研究学问,都要从实际出发,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他在欧洲留学期间专攻植物分类学,针对我国当时动植物分类学研究相对落后的状况,归国后,为了学有所用及改变我国在动植物分类学研究方面的落后状况,如前所述曾组织一个规模较大的生物采集队,深入广东北江瑶山、广西大瑶山等地,采集了几万号植物标本和上万号鸟类、兽类及爬虫、两栖类动物标本,在中山大学建立起动植物标本室。

1932年,他前往陕西考察和担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后认为,开发大西北农业很重要,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西北经济社会及西北大开发的重要位置。因此,他担任校长后,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西北实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西北农业经济社会,并要求学校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及独立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当时除体育军训外,实验、实习及调查课程等内容约占学生全部课程的40%。[18]具体而言,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与研究方面,提出了“畜牧专业要注重西北家畜品种研究,以定改良方针”。兽医专业要“注重西北兽医预防问题”。森林问题研究,规定“讨论及研究关于西北所有之造林、护林及森林利用与林业改革问题”。在农艺试验中要侧重“西北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育种”[19]。在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如农业经济学的设计实习中规定:“教导学生实地练习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其研究所得材料,将来作为毕业论文。”[20]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辛树帜还十分重视教学试验场地的建设,并呼吁师生重视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如,于1936年学校筹建了畜牧场,设于学校西侧,分猪、羊、鸡、役畜、饲料各部,还专门派人管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归并时转接的吴淞示范农场。科学研究方面,1936年学校进行了小麦育种与栽培试验,以及棉花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育种试验,水稻杂粮品种比较试验;同时,进行了牧草栽培试验。此外,还收集了大量教学科研实验标本。其中,土壤研究已取得土壤标本500种:一部分由学校林场及陕西林务局林场采集,一部分由学生利用假期采集,一部分由教师赵云梦采集。[21]1936年,陕西省林务局致函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本省造林为当今要务,而推广各种果树亦为此间土壤所宜,人民经济之助。贵校试种果树,种类甚多,本局急欲互相合作,以期多产果苗,分发民间,广为栽植。”辛树帜接到陕西省政府致函后,当即回复陕西省林务局表示同意,并与陕西省签订了《合作推广果树办法草案》。[22]辛树帜还积极推动学校举办农村教育,组织师生分赴农村成立民众学校、在校内举办农民训练班,为农民培养示范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辛树帜对西农的办学理念及思想与前面执掌时期是一致的,即要求西农重视西北农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现代科学技术与西北农业实际相结合。他要求农学系的师生要研究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栽培和育种,并把关中平原的棉、麦栽培和育种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和攻关;林学系的师生要研究西北的造林、护林和森林利用,以太白山为实习区;畜牧兽医系的师生要研究西北家畜品种和畜病防治,首先解决牧民和农家最急迫的问题。[23]为此,他非常重视试验场、厂、院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辛树帜还依据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并根据全国院系调整方案和精神对西农的院系专业进行了调整。如,1952年7月,西北农学院“本着实际需要,设置各种专业”的精神,将农艺系改为农学系,设农学、畜牧和兽医3个专业;原农业化学系改为土壤农化系,设土壤农化专业;原植物病虫害系改为植物保护系,设植物保护专业;原森林系改为林学系,设林业专业;原园艺系、农田水利系、农业经济系系名不变,分别设果树蔬菜、农田水利、农业经济3个专业。1956年,辛树帜又根据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对学校专业做了调整,建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系,设立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1960年,学校又新办了农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理生化、农田水利、农业物理、农业电子技术、森林采伐运输、林产化学工艺和森林保护8个专业。[24]专业调整与增设后,西农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科研重点更加突出,科研与生产结合工作更加扎实。在辛树帜任校长期间,西农主要开展了玉米丰产试验、棉花嫁接试验、小麦吸浆虫试验,以及旱地棉花和旱地小麦丰产技术研究、苹果快速育苗、苹果改良与繁殖研究,还有苹果授粉及高接研究,冬瓜、南瓜混合授粉试验、土壤肥料调查与改良、土坝试验、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研究、树木嫁接和木材利用研究、乳牛泰氏丝虫病治疗试验、家畜品种改良研究、羊肠毒血症研究等等,由于面向生产实际研究,又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使得西农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了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

总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学以致用,是辛树帜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正是在辛树帜这一教育理念下,西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农业科技人员,同时,也为后来20世纪90年代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和知识储备,并为国家农业科学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辛树帜(1894—1977),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生物学家、农史学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西北农林高等教育的拓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辛树帜毕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国立西北农学院院长、国立兰州大学校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西北农学院院长等。

[2]孙武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思想文选[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75—379.

[3]牛宏泰.辛辛苦苦 独树一帜[M]//西北农业大学编.一代宗师——辛树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杨陵:西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43.

[4]牛宏泰.辛辛苦苦 独树一帜[M]//西北农业大学编.一代宗师——辛树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杨陵:西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43.

[5]石声汉.国立中山大学广西瑶山采集队采集日程[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1929:12.

[6]冯双编著.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编年史(1924—2007)[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9.

[7]冯双编著.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编年史(1924—2007)[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9—39.

[8]顾颉刚.跋语[J].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广西瑶山调查专号(国立中山大学,1928-09-19),1928,(4):46—47.

[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3.

[10]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陕西通史·民国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5.(www.xing528.com)

[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4.

[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6.

[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6.

[14]辛树帜.呈教育部[J].兰州大学校讯(国立兰州大学出版组编印,1947-01-15),1947,(1):1.

[15]牛宏泰.辛辛苦苦 独树一帜[M]//西北农业大学编.一代宗师——辛树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杨陵:西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48.

[16]孙武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思想文选[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75—379.

[17]刘宗鹤.辛树帜先生传记[M]//史念海主编.辛树帜先生诞生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6—7.

[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8.

[1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8.

[2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8.

[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2.

[2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24.

[23]刘宗鹤.辛树帜先生传记[M]//史念海主编.辛树帜先生诞生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65.

[2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稿(1934—2014)[M].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44—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