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萧廷奎[2]指出:“教育为建国基础,乃恒久事业,其有无进步,缘由故多,而师资之是否健全实为主要因素。试观泰西列强之大中小学教师,因曾受专业训练,故咸能秉其学不厌,教不倦之精神,以研究学术探讨真理为依归,培育英才奖掖后进为职志,匪特个人于学术上可获成就,而教授生徒,亦能化雨广被,人才蔚起,科学因以昌明,国运因以隆盛,铁证在前,诚堪借鉴。”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自孔子杏坛设教以来,历代固尚尊师重道之风,然抱‘学能优则仕’之思想者亦不乏人,近受功利主义之煽惑,益形加厉,抗战军兴后,以物价高涨,待遇菲薄之教师,劳碌终年所得不足供个人最低限度之过饱,遑论仰事俯畜,是以中途迫而改业者比比皆是,不唯造成师资普遍之恐慌现象,而学风日弛,师道陵夷,诚教育前途之大隐忧也。”(www.xing528.com)
因此,“教师之优否及有无专业精神,影响于教育及国家之前途”。他以国立西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张贻侗教授为例,“溯自北伐以前,军阀割据,政局不安,教育经费,时常拖欠,教师以难于果腹,多弃学就商,或夤缘仕进,而先生虽生活艰窘,箪瓢屡空,然仍执鞭授徒,未尝稍离岗位,迨抗战后,教师生活益为困苦,习科学者相率开工厂,营实业,而先生仍留学府,诵声得以不辍,其安贫乐道之精神又如此,先生服务教界虽久,而研究之精神益坚,对新出版之科学书籍杂志,靡不悉心披览,故思想见解,与时俱进,未尝后人”。张贻侗教授自1921年到1945年连续25年从教的事例,说明“振发教师之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像张贻侗教授一样,安贫乐道,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教育发达之日也才能指日可待。由此,他呼吁:“抗战已获胜利,建国之工作亟待展开,推进教育尤为当前之急务。社会人士对为国育才不慕荣利之教师,应一改过去之漠视,养成尊师重道之良风。政府应制订法令,保障教师之职位,提高教师之待遇,安定教师之生活,奖励教师之进修”“唤起国人对教育之注意,而振发教师之专业精神;如此国人始乐于从事教育,教育之发达亦指日可待”。[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