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将学校打造为社会教化中心

西北联大:将学校打造为社会教化中心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振业看来,民众教育的实施机关可分三类,一是教育体系,有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前者如民众学校、妇女学校等,后者如民众教育馆等;二是军政体系,如社训队、义壮队等;三是救亡团体,如各界抗敌后援会等。总之,高振业认为,国民政府颁布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其主旨亦在于化除学校与社会之界限,而使学校成为社会教化之中心。

西北联大:将学校打造为社会教化中心

民众为抗战之基础,预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唯有充实民众教育,发动全国民众,一致参加抗战之阵营,而后胜利才有保障。然而,民众教育范围广泛,意义亦复含混,在高振业看来,中国之民众教育与欧美之成人教育有所不同,欧美之成人教育,率皆锦上添花,“为一种知识上之消遣与游戏”,而中国之民众教育,则为普及教育(或基础教育)之一大部门,与义务教育同权并重,故主张民众教育与义务教育为普及教育之两大部门。义务教育之对象为6岁至15岁之儿童青年,民众教育之对象则为16岁至50岁之广大民众,既无性别职业之区分,亦无资产身份之限制。民众教育本身即为民族自救之工具,在抗战期间更应充分达到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以达到抗战建国之目的。在高振业看来,民众教育的实施机关可分三类,一是教育体系,有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前者如民众学校、妇女学校等,后者如民众教育馆等;二是军政体系,如社训队、义壮队等;三是救亡团体,如各界抗敌后援会等。

在阐述社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振业以抗战期间的城固县为考察对象,提出了民众教育应有的实施方案[4]

一是健全组织。组织为推行计划之动力,即便有完善的计划,如果没有健全的行政组织,也是难以收到实效,因此,他认为可以从统筹规划和视察指导两个方面改良和健全行政组织。在统筹规划方面,教育局内应设民众教育督导员一人,协助局长处理关于民众教育方面一切事务。此外,还应设置民众教育委员会,一方面可使有关机关通力合作,另一方面方便民众有参与之机会,便于引起兴趣。在视察指导方面,可设置“行政视导”与“教学视导”,以便对缺乏专业训练的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行政视导以县教育局之民众教育督导员为主,直接视导之对象为各中心民众学校,中心民校分区设立,其校长负责视导本区一切教育事业。教学视导则以民众教育馆馆长为主,在民众教育方面做专业之领导,直接视导之对象亦为中心民校。民众教育馆内部也可分为辅导与教学两组,前者协助馆长辅导乡村中心民众学校,后者在固定区域内兼施固定的与流动的教学,以示范为目的并兼办电化教育。

二是统制设学。保学为推行基础教育之场所,其设立全国应有通盘计划,对于民众学校等其他学校,必要时也要有统一设置的相应办法,与其到处滥设消耗固有公共产业,不如集中力量通力合作。

三是整顿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振业指出现有教师中合格者仅有1/5,其余人员都是滥竽充数,其状况堪忧,因而必须及时清理整顿,具体方法如下:登记现有人才、登记战区教师、举行教师检定、举办保学师资训练班、举办在职教师进修组织、实行教师分等、提高教师待遇等步骤。

四是强迫就学。普通民众不愿入学,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民众为生活所迫,不劳动即不能得食,其劳动所得之“目前利益”较所受教育者为高,因而愿意劳动而不愿就学;民众教育受以往教育之麻醉,形成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思想,对于教育不感兴趣;以往民众教育大多以失败告终,未能给予民众以实惠,失去民众信任;受壮丁训练之影响,使民众将兵役与民众教育混为一谈,为避兵役而不愿就学。但是,从国家角度而言,普通民众之教育与其衣食住行等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故非强迫其就学不可”。在调查摸清失学民众的基本情况后,根据实际需要分批入学,对入学人员给予各种优待政策,对于入学人员不能按时就学者给予相应的惩罚,最后,已入学民众因事搬迁时携转学证明书到迁移所在地继续学习

五是广筹经费。充裕的经费是开展民众教育必要的条件保障,在县地方教育经费方面,除保证基础教育经费之外可酌情分配民众教育一部分经费,还可以通过征收戏捐、募集教育资金等方法增筹经费;在各保自筹经费方面,可通过整顿公共田产、改良保税办法和增加事业收入等手段筹措经费。

六是充实内容。民众教育的目的在于造成现代国家所需之公民,平时如此,在战时更需如此,培养健全之公民以增加抗战之力量是民众教育的最重大的意义。要想实现此目的,不仅需要增加教育的课程内容,更要注重民众实际生活之指导,不仅是在校的生活,更要指导其一生之生活。民众教育的成功与否,“端在对民众生活指导在切实与浮泛耳”。所谓成功的生活指导,在于根据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民众自愿主动地去改善提高生活,在抗战时期,也要根据民众本身的需要以满足抗战之要求。(www.xing528.com)

总之,高振业认为,国民政府颁布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其主旨亦在于化除学校与社会之界限,而使学校成为社会教化之中心。所以理想之学校,为改良社会之中心,理想之教师,不仅是教室内学生之教师,而且是社会上一切实际活动之指导者。补习教育之内容,不以识字教育为限,乃以“生活上必须之文字为工具,借以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思想,并获得公民必备之基本知识与技能”。

【注释】

[1]黎锦熙.社会教育的推进与注音汉字的利用[J].中国教育,1940,1(1):8—9.

[2]黎锦熙.社会教育的推进与注音汉字的利用[J].中国教育,1940,1(1):8—9.

[3]王镜铭.战时大学推行民众教育意见[J].西北联大校刊,1939(15):24—29.

[4]高振业.抗战期间城固县之民众教育[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13):29—39,42—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