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田在1935年即指出:“人生当先树志,树志要不外立德、立言、立功。一人之品、学、能允许德、言、功,备立尚矣,否则亦宜树志其一二。……一个工程学者最低限度应当:一、办一两桩工程学术事业,以继往开来,或办一两桩工程建设事业,以厚生利用;二、著述一两本工程书籍,以流传现代工程学术至于将来,方不负前贤之以昔日工程学术由著述而传之现辈;三、贡献一两篇关于工程学术之创作论文,以增益人类之知识;四、完成一两件关于工程技术之创作发明,以裨益人类之福利;五、促进人类相互间之道德,以期广大人之所以为人。斯五者果能兼善,则一个工程学者之立德、立言、立功备矣。”[21]
他认为:“学工程者的工作,可以说是‘运动物质资本能力,以求建筑物、制造品的精良’。”其所必须具备的资格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之仁;艰苦卓绝,忍痛耐劳之勇;善用‘物质、资本、能力’之智。”[22]
对于工程学者和学生而言,他始终认为“树志”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只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才能以此为目标不懈努力,脚踏实地地切实发挥作用,从而为人类带来福祉。无论是从事工程学术研究还是工程建设事业,乃至著书立说、创造发明,无不应以福益人类为最终依归,从而明确了工程之服务于人类幸福的社会属性,使工程教育中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这在当代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重视的问题,即只有明确了工程教育的社会属性,以造福人类为己任,才能确保其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不致误入歧途。
为此,李书田进一步明确提出:“关于工程教育之方针,余以为应注意以下五端:即(1)培养深厚的科学基础;(2)训练实际的工程技术;(3)训练组织与管理的能力;(4)培养创业与刻苦的志气;(5)培养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俾资能充分适应我国物质建设之需要。”这一方针不仅明确提出工程教育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促进国家的物质建设,而且展现出他宽阔的研究视域,即采大工程观解读工程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之全面系统。“学工程者的目的,就在‘控御自然,以为人用’八个字”。他指出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致力于应用已发现的真理,后者在于追求自然界的真理;前者要“控御自然”,后者旨在明了自然;前者在“对物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管理的知识和主持的能力,后者则是单纯的“对物研究”;前者在求如何应用已证明的定理,后者在求证明各种理论。[23]
李书田很早就意识到工程师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而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与一般的科学教育有所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位工程技术与工业管理兼通的双料专家,在美国完成的博士论文《铁道管理的工程经济》就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他提出工程教育是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方面的教育。他说:“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之点,不仅在科学家专研求自然现象之所以然,与工程师要应用科学家所寻出之自然界真理于人类之福利,实在科学家只研究物而不涉及于人事,而工程师必须于善于利用物力之外,更明了为其工作之工人的心理,及如何管理物料与人事,如何奖惩勤惰,以获得最高之工作效率,同时并顾及工人之福利。”[24]可见,工程师的工作不是仅仅与物打交道,局限于专门的技术范围去格物致知,而是直接关涉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应自觉关注人类福祉,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必要知识储备,并心存善念,注重人文关怀。这就把单纯的工程教育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将其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得出结论:“工程师与社会科学之关系,殊为密切。”[25]
为了使工程教育切实按照自己理想的“树志模式”开展,使培养出的工程人才符合“五端方针”的要求,能够独立自主地主持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实践,李书田特地制定了周详的培养计划,倡导因材施教与才尽其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他最为关注的水利人才培养为例[26],首先明确了培养目标“兹特就水利建设人才之训练,试举一整个办法”,并把水利人才分为不同层次:“甲、倡导水利事业之领袖人才;乙、协助推行水利事业之普通人才;丙、水利工程之高等专门人才;丁、水利技术之中级职业人才,庶可资以适应各种水利建设事业之任务。”[27]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这些人才根据其才干可以担任不同的任务,且训练各有其“必要之条件”,即针对不同的人才层次,分别开展适应其需要的工程教育。例如:甲类人才“对于水利知识,不必专精,但须悉其梗概,要具高瞻远瞩之识见,要富牺牲服务之精神,要有热心公益之美德,要有组织能力,要能排除困难,要能消释众疑,要能百折不挠,要长于口讲及笔述”。丙类人才则必须具有“(子)丰富的科学基础,(丑)水利工程的实际专门技术,(寅)管理指挥的才干,(卯)经济及农业的常识,(辰)研究试验的能力,而后始能担起计划实施与改进水利建设事业之负责任务”[28]。可见,对于不同层次的工程人才,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这正符合因材施教的准则。与此同时,他还强调才尽其用、适材适所:“我国今日固缺乏水利高等专门人才,同时更缺乏中级水利职业人才,如聘用大学土木工程系或水利工程系组之毕业生,以充任中级水利技术助理职务,不但不经济,而往往不克久于其任。”[29]
“树志模式”及其“五端方针”均强调实践训练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李书田所开展的战时工程教育正是始终以实践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组织管理能力。仍以水利工程教育为例,他指出:“水利机关之实际工作训练,所以增加熟练,所以补专门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之不足。在水利高等专门人才及中级水利职业人才,单独负责工作以前,此层训练,至数必要。”[30]“应择学绩优良,身体健强,最有希望者,予以特殊训练,每数月至半年易其工作,由绘图而测量而水文测量而设计而施工,以期于二三年之内训练成一全才,俾克单独负责工作。”[31]以实践补课堂教育之不足,并通过岗位轮换使工程人才尽快熟悉相关领域的工作,培养能够独当一面的全才,正是李书田对学生寄予的厚望,他希望这些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成,在毕业后立即投入抗战时期的国家建设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他特别指出,高等水利专门人才的训练“所关最为切要”,并从10个方面详细提出了培养方案,如:“高等水利专门人才,非二年或三年毕业之专科学校所能达其目的,必须大学或独立学院之土木工程学系,特设水利工程组,于第三四年级,增授水像学及水文测量、河工学、防洪学、灌溉及排水学等水工设计,经济及农业科目,水利行政及水利法律科目,亦须注重授习,并辅之以水利工程实地练习。”[32]他还强调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学工程者离开学校,踏进社会去服务的时候,他的专业往往包括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在分工合作方面,或是在工作勤惰方面看,都必须要有组织上的知识和管理的能力,才能使范围内各方面都按照规矩,顺利进行。”[33]
由此观之,李书田提出的“树志模式”从总体上明确了战时工程教育的要求,尤其强调了要注重工程建设内蕴的人文精神,以关注人类福祉为己任。而“五端方针”则可视为工程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予贯彻始终的主线,强调了工程教育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合理,通过因材施教塑造具有宽厚工程知识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人才,为抗战和建国贡献力量。
总之,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着力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业人才,经世致用以工程实践救国报国可以说是李书田一生的追求。作为执掌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北洋大学时间最久的校院长,李书田在其时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工程教育的深入认识和独到见解,尤其是在西北联大时期,辗转办学与多方磨难促使其工程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成熟,并经历了战时办学实践的检验,从而为中国高等教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
正所谓人如其名,他既饱读诗书,又躬耕于田,“耕”与“砚”不曾偏废之:不仅在高等教育上有所建树,而且为国家解决了很多实际工程问题;不仅传授工程知识,而且注重工程实践;审时度势、工程救国、辗转办学、从严治教,或可从某种程度上概括李书田的工程教育人生。
【注释】
[1]李书田.所愿与本院师生共勉者[J].北洋周刊,1933(57):371—372.
[2]李书田.中国之工程教育[J].北洋周刊,1935(85):4—7.
[3]李书田.工程与世界和平[J].北洋周刊,1936(106):1—2.
[4]李书田.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发刊词[J].北洋理工季刊,1937,5(1):7—13.
[5]李书田.在西安临大工学院矿冶工程学会的讲演[M]//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6]编者.国立北洋工学院研究事业之进行状况及其成绩[J].北洋周刊,1935(52):4—9.
[7]李书田.关于水利之提案九则[J].中国建设,1930,1(4):105—119.
[8]李书田.中国工业服务社与中国工业之前途[J].北洋理工季刊,1936,4(4):14—31.
[9]李书田.西康宁属经济建设之水电动力问题[J].西康经济季刊,1945(10):21—25.
[10]李书田.院长教员职员的职责[J].北洋周刊,1935(87):1—2.
[11]李书田.训练水利建设人才刍议[J].水利,1936,11(4):189—194.(www.xing528.com)
[12]王杰,张磊.以建设中国现代大学的视角,认识李书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C]//何宁.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Ⅱ: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13]袁武振.论抗战时期大后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0—63.
[14]李书田.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C]//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15]李书田.适应抗战期间之生产建置与工程教育[C]//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16]彼时由西北联大分立的西北工学院在七星寺设置分院,学生怀着抗日救亡之心情分秒必争、刻苦读书,开夜车成风,“数百只蜡烛,光焰闪耀彻夜不熄”,远看星星点点,被誉为“七星灯火”。
[17]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18]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19]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20]天下杂志社.以卓越铸就辉煌:傅恒志院士谈西北工业大学的优良传统[J].天下,2012(2):48—49.
[21]李书田.工程学者所应树志之标准[J].北洋理工季刊,1935(3):139—139.
[22]李书田.一个工科的大学生应受的训练与应有之努力[J].工商学志,1935,7(2):142—144.
[23]李书田.一个工科的大学生应受的训练与应有之努力[J].工商学志,1935,7(2):142—144.
[24]李书田.土木工程学术之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北洋理工季刊,1936,4(3):1—6.
[25]李书田.土木工程学术之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北洋理工季刊,1936,4(3):1—6.
[26]除刊发于《水利》外,该文曾以《水利人才训练方案》为题刊发于《华北水利月刊》1936,9(7/8):1—77;《北洋周刊》1936(117):1—4;《北洋理工季刊》1936,4(4):6—14,略有修改。由此足见李书田在水利方面的研究旨趣和对国家水利建设与水利人才培养之高度重视。
[27]李书田.训练水利建设人才刍议[J].水利,1936,11(4):189—194.
[28]李书田.训练水利建设人才刍议[J].水利,1936,11(4):189—194.
[29]李书田.训练水利建设人才刍议[J].水利,1936,11(4):189—194.
[30]李书田.训练水利建设人才刍议[J].水利,1936,11(4):189—194.
[31]李书田.一个工科的大学生应受的训练与应有之努力[J].工商学志,1935,7(2):142—144.
[32]李书田.一个工科的大学生应受的训练与应有之努力[J].工商学志,1935,7(2):142—144.
[33]李书田.一个工科的大学生应受的训练与应有之努力[J].工商学志,1935,7(2):142—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