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融汇西东的学术交流

西北联大:融汇西东的学术交流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虽处战时西北,然其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仍与世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其教师大多有留学背景,故有十分方便的对外语言交流基础。西北联大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根据《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北联大教授列传》中所列的128名教授中,具有留学背景的就有120人次,占教授总数的93.75%。这说明,西北联大具有学习和融汇世界教育和学术的便利条件。

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虽处战时西北,然其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仍与世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其教师大多有留学背景,故有十分方便的对外语言交流基础。

在“请进来”方面:西北大学聘请了英国籍孔柏德华教授、美国籍孔保罗教授、德国籍干荫桢教授、英国籍传教士贾韫玉(Charies Carwarine,1871—1946)教授、俄籍索毕诺夫副教授、俄籍索毕诺瓦讲师、美籍石理富副教授,西北大学与西北师范学院合聘了美国体育教授沙伯格(B.B.Schaberg),医学院聘请了德国籍德语教师邓马爱娜,日本籍河野日出夫、中村义治、细井敬三、山内丰纪等外籍教师常年任教。中英科学交流馆的李约瑟博士曾于1945年9月分别访问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做了“科学与民主”的演讲,并赠送书籍。

在“走出去”方面:有数十次出国考察或进修:1945至1947年,傅种孙被派赴英国进修,寄回数百册国外数学书籍;水利专家沙玉清派赴英、法、荷、德等国考察水利;1946年至1948年,医学院毛鸿志被教育部选派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病理科进修,并对美国、加拿大医学高等教育和医疗事业做了考察,撰成详尽的考察报告。

在开设课程方面:汪堃仁教授回忆,他在城固开设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系列课程,不比他在北平协和医院开设的课程差多少,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前沿;曾炯教授在其数学教学中,运用他在德国哥本哈根取得的成果,使联大的数学教学直击抽象代数等国际前沿数学领域。

在以专著或译著形式研究国外学术方面:许兴凯教授除《道尔顿制与柏赫斯特讲演集》等译著外,还系统研究日本的军事、政治与经济,出版《日本帝国主义与东三省》《日本政治经济研究》《日本法西斯史论》《日本军需工业研究》《战时日本》等系列专著;杨伯森教授出版《国际联盟之源起组织工作及批判》《国际行政组织概观》《国际行政学》等专著;于鸣冬教授著有《日文文法》,复翻译日本河白嗣郎的《农业经济学》,日本佐藤宽次的《信用合作社》等;徐褐夫翻译出版批评日本侵略东方各国的《东方的战祸》;医学院院长徐佐夏再版译自日本安井修平的《药理学》,王同观教授译自日本同仁会的《妇科学》等等。

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方面:西北大学生物学系徐凤早教授在城固时,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细胞学杂志》发表《南京丰年虫两性之发生》,在法国、比利时、荷兰联合主办的《科学会论文专刊》发表《农年虫类器官之研究》;西北大学化学系刘拓教授在美国《化学工程》杂志发表了《糖液中加石棉粉过滤之效果》,以及他在城固利用当地构树纤维造纸、改良当地蔗糖糖浆不易结晶研究等数篇论文;医学院徐佐夏教授在德国《生物化学杂志》发表《肝内蛋白溶解酵素之提取法》《滤纸对于酵素之吸收作用》《细胞内游子平衡之研究》,在德国《药理学杂志》发表《异性同性凝集现象之研究》《温热对于蛙心之影响》等论文;医学院教务长杨其昌教授在德国《耳鼻喉科杂志》发表《神经性鼻炎对于涂布之过敏现象》等。

国立西北农学院王绶教授培育成的大麦品种,在美国获推广,并被美国学者定名为“王氏大麦”,成为美国著名品种之一,获得1945年美国与加拿大大麦分类奖。1946年的《西北农报》专以《王绶教授育种贡献在美国》做了报道。

除此之外,在自办的《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西北学术》《西大学报》《地理教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西工友声》《西工矿冶》《西工土木》《机工通讯》《纺织通讯》《化工通讯》《北洋电工通讯》《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西大医刊》《西北农林》《西北农报》《昆虫学通讯》《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进建》《师声》《中等教育季刊》《西北学报》等80余种期刊,发表了毛鸿志的《恶性肿瘤之管理与医教——美、加考察报告之一》等一批介绍国外学术前沿成果的论文。侯宗濂院长在主编《西大医刊》时,强调“国外各大学,未有不做研究工作者,无研究工作之大学不能称其为大学”,还提出了要尽力使《西大医刊》“达到Lancet(《柳叶刀》世界著名医学杂志)之情形”,“力求赶上世界新潮流”,以达学院“世界知名”的目标。[10]国立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主编《中国之昆虫》,使用中、英、意、拉丁文等文字专载“纯正的与应用的研究报告”,与《昆虫通讯》等刊交流到了英、美、日、意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西北联大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根据《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北联大教授列传》中所列的128名教授中,具有留学背景的就有120人次,占教授总数的93.75%。其中留欧(英、法、德、瑞、意)者42人,占留学教师总数的35%;留苏者5人,占留学教师总数的4.2%;留日者31人,占留学教师总数的25.8%;留美者42人,占留学教师总数的35%。这说明,西北联大具有学习和融汇世界教育和学术的便利条件。

西北联大虽地处抗战时期偏僻的西北,却并不偏安于一隅,而是具宽大的胸怀和注射于世界的眼光,融汇世界先进的新科学、新学术,还尝试在中国传统地理学改造、中国传统史学改造和中国传统地志学改造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创立新的中国考古学、三重证据法、“明三术,立两标,广四用,破四障”等新的史学方法,将其融入中国传统史学体系或地理学科,取得了开辟我国西北新学制和高等教育体系等重大教育成果,取得了出版第一部《史学方法概论》、出版第一部清代通史、开辟西北考古、创立我国艺术考古、开辟西北民族史研究、实施南海诸岛接收、测绘十一段国界线、完成第一部《南海诸岛志略》等重大学术成就,从而为中国学术和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重要工作均可在西北联大前身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找到其源头,也可在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找到其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新成就。比如中国传统古地理学的改造,就源于北平师大地理学系1937年在北平创办的《地理教学》,抗战中在城固复刊,战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复校后,继续这一伟大的改造。这充分说明,一个优秀的学术传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与世界先进学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累和传承的过程,也在这种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和影响力。正因为如此,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到西北联大地质地理系,一直到战后的西北大学地理系的先后传承和光大,才能够担负起诸如接收南海诸岛、测绘十一段国界线,实施大范围、综合性的西北科学考察这样关乎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重要任务。

【注释】
(www.xing528.com)

[1]周宗莲(1910—?),字泽书。湖南汉寿人。获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赴英留学深造,又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德国普鲁士水工研究所研究员。回国后相继任国立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2]周宗莲.英国之土木工程教育[J].北洋理工季刊,1936,4(3):20—25.

[3]赖琏.工业建设与工程教育[J].华侨先锋,1947,9(3—4):3—4.

[4]魏寿昆(1907—2014),字镇雄,天津市人。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1929年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毕业,获矿冶系工程学士学位。1931—1935年在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学习,继在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35—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进修。1936—1937年任北洋工学院矿冶系教授。1937—1938年任西北联合大学矿冶系主任及教授。1938—1939年任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矿冶研究部主任。1939—1941年任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矿冶科主任、化工科主任及教授。1941—1942年任贵州农工学院矿冶系主任、教务主任及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5]魏寿昆.谈德国之大学教育[J].北洋理工季刊,1936,4(3):12—19.

[6]魏寿昆.中国重工业之将来[J].工业月刊,1947,4(6):3—5.

[7]高亨(1900—1986),吉林双阳人。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大学来到北平。1944年任国立西北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为中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

[8]高亨.美俄大学教育的新动向[J].中华教育界,1935,22(10):77—83.

[9]高亨.美俄大学教育的新动向[J].中华教育界,1935,22(10):77—83.

[10]侯宗濂.发刊词(1949-08-21)[J].西大医刊,1949,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