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大的另一位校长刘季洪[7]也指出:“我们的特殊使命”,“就是提高西北文化的水准,领导西北学术的研究。我们每系都要尽到这个责任,要侧重西北问题的研究。比如历史系除研究一般史学外,要注意西北边疆史、中俄外交史的研究,地质地理系除一般地理地质科目外,也要特别研究西北的地质地理,这样才能负起我们特殊的使命。其次,我们要研究华北各省的复员问题。我们的同学大多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察、绥等省,这些省份现在大多沦陷敌手,我们的行政机构教育机关均已解散,将来失地收复,我们如何恢复机构,补充人才,在目前应当未雨绸缪。我们家乡的问题,应当由我们同学密切注意,认真研究,这也是我们达成战时特殊使命的一端”;“本校设在我国的西北,因为这一带完整大学的稀少,所以在这广大的地区,甚至在华北的各省,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地位重要,使命也就来得特别重大”[8]“吾校为西北唯一之大学,故对西北文化之建设,西北问题之研究,实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之后,他常常提到这种使命,在1944年又指出:“唯吾校既决定设立西安,则今后毕业同学之散布西北各地者,自当与日俱增,而建设西北,改造西北,自亦吾毕业同学责无旁贷之使命”;要求同学们“通力合作,互勖互勉,以发扬过去之光荣,完成未来之使命”[9]。他还将“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10]作为自己任内的目标。在其任上,中文系研究西北方言及民歌;历史系搜集陕、甘、宁、青、新等省史料,成立考古室;1945年,教育部更将所属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历年所集资料,拨归西大,遂将原有之考古室扩大改为西北文物研究室;教育系与陕西省教育厅合作,利用各中等学校投考试卷,做改进国、英、数三科教材、教法之研究;生物系做秦岭植物调查;地理系做汉中盆地地理调查;经济系做西北经济调查,并编制物价指数及工人生活指数,使立足西北办学的理念逐渐转化为实践。
刘志聪[11]的《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一文则称“西北大学是大西北的司令台,它的使命很大”。“抗战发生,平津不守,黉舍播迁,国人眼光始渐向西北转移,西北遂成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西北各院校也就在‘建设西北’‘完成国防根据地’这个要求下建立起来”“西北为吾国文化发祥之地,所谓民族固有道德,实孕育于此,恢复固有文化,固全国大学之责,而西北大学以地利关系,尤应特别努力”“此外,改良西北司法,澄清西北吏治,发展西北经济,畅通西北国际贸易,皆西北大学应有的责任”。[12]
黎锦熙[13]教授在阐释西北大学校训时也指出:“‘公诚勤朴’校风之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西北民族杂居,异于东南,而其开化亦久,异于西南;融为‘国族’正学府之任务矣。四千年使华夏之雄风,宁以遇暴敌而遂摧挫?唯在西北,必借教育学术之力,努力铸成‘国族’以发扬之。西大之责,无可旁贷”[14]。
1948年至1949年的国立西北大学校长杨钟健[15],在上任伊始的第一次校务会议上就宣布:“我这一次来西北大学,绝不是来维持现状的,我对西大有一种抱负,希望能把西大办成进步的、充实的、合理的、名副其实的西北学府”[16]。
西北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南8年中,的确在西北矿产资源调查和开发、西北方言、西北经济、西北史地研究、西北考古、西北民族研究、西北科学文化考察、西北教育等方面为西北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积极地实践和发展了依托西北办学的宗旨。最重要的是,在汉中8年,传承了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风或校训。师生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传道授业解惑,顶天立地做人,以日人能炸毁我物质炸不毁我精神的气概,或投笔从戎,或在后方以勾践精神和张骞精神自励,科学与人文并举,爱国与爱校相融,弦诵不辍,著书立说,发扬了抗战精神,增强了民族意识,初步形成了西北大学学子朴实无华、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基本校风和特色。
【注释】
[1]赖琏(1900—1983),字景瑚。福建永定人。1939年3月至1944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1942年5月至1944年2月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一度共有。
[2]赖琏.题词.西北学术,1943(创刊号):1.
[3]赖琏.一个最愉快的回忆[M]//国立西北大学建校卅周年纪念刊,台北:西北大学校友会,1969.
[4]赖琏.教学与卫道[J].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2(2):1—3.
[5]陈石珍(1892—1981),江苏江阴人。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教育部参事。1940年10月至1942年3月,任国立西北大学代理校长、文学院院长。
[6]陈石珍.西北建设与青年[J].城固青年,1941,1(1):3—4.(www.xing528.com)
[7]刘季洪(1903—1989),江苏丰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继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30年复获化学博士学位。1944年12月至1947年10月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
[8]刘季洪.勖本届毕业同学[J].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复刊),1944(14):1.
[9]刘季洪.回顾与前瞻[J].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复刊),1944(4):1
[10]刘季洪.国立西北大学回忆记略[M]//国立西北大学建校卅周年纪念刊,台北:西北大学校友会,1969.
[11]刘志聪,别号颖齐,河南济源人。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政治学系1943级学生。
[12]刘志聪.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J].西北学报,1941,1(1):41—47.
[13]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后辗转汉中城固,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执教。历任联大秘书主任、教授、系主任、西大总务长等职。1946年2月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
[14]黎锦熙.国立西北大学校史(1944.5).城固:国立西北大学出版组,1944.
[15]杨钟健(1897—1979),字克强,陕西华州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2月至1949年夏,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
[16]杨钟健.在西北大学第一次校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49-02-01)[J].地质通讯,194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