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现存问题
近年来,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为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充分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实践教学长期处于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次要地位。在高校目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理论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以实验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为辅。这种实践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需求。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是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因此,高校需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很多高校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放在了实践教学活动上,虽然开设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且各个环节具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是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这种无序的状态,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应避免片面性、孤立性,需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性思维和整体优化思想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挖掘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与高校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受到实验设备、实验场所和实践教学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而且还需要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操作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缺乏具有过硬操作、技术经验的实验老师;在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实验条件的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些有能力的高校虽然建设好了实验室,但是缺乏合理的运行和共享机制。另外,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稳定性不高,难以使实践基地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必须考虑到多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实践教学体系在综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范畴和实践教学体系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要把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创新素养和较大创业潜能的学生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规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设定。
(2)系统性原则。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人才培养特点,按照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保持连续性,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合理分配课时比例,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层次性原则。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实践教学体系也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其实践教学目标要由易到难,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单到复杂,实践教学方法由单一到综合,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加以构建。
(4)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理,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除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知识更新的要求,以实践、实训活动为主导,模拟真实的环境来开展实践教学。
(三)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解析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前提,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体内容,并以相应环境资源作为支持条件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在构建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活动和配套的环境资源构成了体系中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各有内涵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如图6−1 所示[4]。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导向
图6−1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导向,也是其核心前 提。这指的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实践教学体系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和创业潜能,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在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理论知识、指导思想,去观察、处理问题,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人单位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理想。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工作中很难发挥高学历知识教育的优势,因此要通过实践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创新对21 世纪人才培养的意义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使学生富有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其创业潜能,开辟新的行业和领域。
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学校定位,适当调整各学科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学理念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新时期学科专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力争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主体内容
从图6−1 可见,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遵循实验内容深度的递进,实践技能层次的递进,综合应用水平的递进原则,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实践阶段和综合实践阶段3 个阶段。通过这3 个实践阶段,学生可以合理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到各个阶段中,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其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5],如图6−2 所示。
(www.xing528.com)
图6−2 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
(1)基础实践阶段。该阶段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对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起着重要作用,是专业实践阶段的前提。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参观见习3 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①课程实验的教学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支撑,使学生具备以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② 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促使学生验证和解决课程中遇到的理论性问题。
③参观见习的目的是增长自身专业知识的见识,主要通过参观与专业相关的校外单位等方式进行。
(2)专业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经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之后,开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专业实践阶段主要包括3 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和专业实训。
①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② 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所以项目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某一专业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学习和研究,通过互帮互学,培养团队精神和融会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③专业实训主要采用校企结合的形式,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带队,走入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未来的工作状态,帮助其及早适应工作环境,使其满足行业需求。专业实训是连接校内学习和企业需求的桥梁,是毕业实习的一个提前模拟。
(3)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科研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3 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在科研竞赛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也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各项竞赛活动等,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② 为了能让学生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毕业实习是学生自己参加到相关企业部门中去,并没有教师在身旁指导,学生真正投入实际工作,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学生在毕业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③毕业论文是和毕业实习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毕业论文的主题来自学生对毕业实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体现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资源环境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一系列教学硬件和软件,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些软件和硬件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资源环境,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环境保障、质量保障等多个方面。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作为其前提条件。其管理机制包括以下3 个方面:
①分级组织管理。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由学校负责对实践教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② 教学制度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必须按照专业教学计划,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而不能自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并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制度,需要实行“弹性学分制”,保证学生获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大化发展。
③运行评价管理。建立起包括学科专业资源、软硬件条件、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开放的机制,保证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有效利用,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利用这种机制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评价反馈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机制,对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起到良好的监督与指导作用。
2.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面向本校师生,采取校企结合的模式,在校内开设企业培训课程,进行企业模拟实践项目,能体现学校管理和专业特色的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基地需要依托企业的老师,按照企业生产实践的真实需求,参与学生的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高校应该确立以校内实训基地发展为核心,扩展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内外共建相结合的思路,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基本环境保障。
3.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人员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教辅人员,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实践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好坏,因此,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高校要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