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切实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防止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虚化”乃至“落空”的现实问题——根本途径是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学科基础。高校内部的学术发展可以细分为不同学科。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本单位,任何一门学问都要找到自己的学科依托。
由于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正在为建设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积累前期条件,因此本书选择使用了“学科化”的提法。所谓“学科化”,就是一个走向“科学化”的过程。“学科化”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不规范或规范性不够的问题,更加关注建立研究的相对独立规则,引导研究走向规范化;针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业余性、感悟性和议论性成果,更加关注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的培养,推动研究走向专业化;针对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宏大叙事和主观臆测,更加注重获得相对精确的知识和建构相对系统的理论,确保研究的科学化。在当前形势下,学科化是明确一线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学科“归属感”,促进“学术职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有效克服功利主义价值倾向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
全面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科学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要在纵向上贯通大中小学,在整体上实现有效衔接;要在横向上联结政府、企业和社会,建设开放的协同育人机制;要主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以人才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使整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成为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若想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科化,则需要进行系统的运作。对于能够制约这项工作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对这项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都需要统筹考虑,如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文化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除此之外,还需要统筹诸多外部因素。若想理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则需要结合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使用各种学科方法、概念以及技术手段,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知识和原理体系,同时,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也需要高度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运作管理、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方法等管理课程简单相加的结果,需要“围绕着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将这些知识构建为一个体系,以“基于创业过程模型的全新方法”将独立分散的职能性课程加以整合,从而有助于人们对通常来说混乱和不可预测的创业过程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虽然有着雄厚的学术基础,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却无法收到应有效果的原因所在。到目前为止,管理学院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管理课程仍然以职能性课程为主,对创新与整合性课程重视不够,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杰弗里·蒂蒙斯发明了基于“商机驱动”“团队驱动”“资源驱动”这3 个核心要素匹配和平衡的“蒂蒙斯模型”。这一创业过程模型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通盘整体的平衡,注重整体性成为蒂蒙斯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这种从整体上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也是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发展趋势。
2.开放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高校内部完成,但教育的平台和资源却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提供。协调和汇聚资源使其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联系各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以此为中心,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其他部门及个人建立起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网络。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对于学科发展取向、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学方法改革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发展取向不能指向纯粹的高深的理论探究,也不能停留于对未来美好教育理想的描述,而要“直通”现实的培养开创性个人的“教育工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会说应该是什么,不知道究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国家需求的开放性,既要对新的教育取向进行“指向”,又要在从教育取向到教育工程的技术转换过程中进行“示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筹兼顾,设计与实施的紧密结合。
其次,需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既要脚踏实地,从高校所在的社区、所在城市做起,获得支持、汇聚资源;也要以国际的视野和胸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熟练运用“请进来、走出去、全面掌控前沿信息”的方法,面向全球确立发展策略,搭建大平台,汇聚大资源,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次,开放性的学科化特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解释“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着重解释“做什么”“如何做”,这种全新的教学任务需要重新思考“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粉笔加讲授”的教育形式,要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领域“缄默知识”大量存在的事实,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回归到它的来源,即人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汲取力量,而不是归隐于纯粹空想思辨、形而上的玄学抽象;学习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使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时代性(www.xing528.com)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与所处时代的主体特征有着密切关联。“衣食无虞却工作短缺”既是当今时代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原因(因为传统产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已经被“机器”侵蚀掉了,为了工作,当代人只能自己创造工作岗位),也是提出“就业友好型”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家投资建设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出现所谓的“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强调“就业友好型”增长,就是要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就业岗位的开发,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这就使当今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关切,要求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当然,“工作短缺”并非当今时代的唯一特征,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形态更加突显了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以经济知识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传授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尤其重点大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最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转移到中心,直接成为催生新兴产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不再是工作岗位的搜寻者,而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正是他们创造的新兴产业,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群体创造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当今时代,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道路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受到政府的驱动,向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方向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这时对创新创业教育任务长久性的深刻认识就变得十分重要,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临时解决社会问题制定的紧急措施,而是对人才进行全面高质量培养,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时,不能忘记中国国情,应当结合追求“专业式”“广谱式”发展;“政府驱动”“高校需求”以及问题与学科导向并进。
1.“专业式”与“广谱式”相结合
美国是“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于1947 年2 月创立了针对MBA(工商管理硕士)学生的创业企业管理课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由此开始形成3 个传统:①以商学院(管理学院)为主体进行高校创业教育;② 培养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的MBA 学生;③新创企业管理成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哈佛商学院仍然坚持以“专业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传统,教育的对象依然是MBA 学生。“专业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众多的原始资本,如教师、案例和教材等,创新创业教育也因此得以成长与成熟。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发展,与“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应。高校全体学生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体。此课程发展的本位途径是使全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这些年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旺盛,高校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地方的创业课程开始广为流行,商人和科学研究者如今开始盛行互相学习对方的知识。为了实现“专业式”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并进,高校应当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学科化。
先进理念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对多数进行考虑的同时,也不会忽略少数,能够全面覆盖,统筹兼顾;目标明确是“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具备雄厚的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基础。若要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则应当将指导理念设定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将依托设定为“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专业式”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实战能力的提升作用,同时,又应当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中的工程、艺术和科技等专业进行广泛拓展。一方面,广泛地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的种子被广泛地播散,普遍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创立创业实验班为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创业的前期以及整个过程得到有效的教育咨询援助。在对“专业式”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合构建的过程中,整体提高学科的建设和教育质量。
2.“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
“问题导向”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开端。在政策的推动之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将展开立足于解决就业困难等民生问题,为了社会与政治能够和谐稳定,两种灵活就业的方式应运而生,其中之一就是自主创业,其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目标是缓解就业压力,这一研究的主要研究模式是“问题导向”,十分注重具有对策性和应用性的研究。不能因为没有足够的科学建设予以重视而否定这种研究导向,应当辩证地看待问题与学科的导向,使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学科化进程可以在对学科建设与现实问题解决进行内部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应当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积极关注,不能仅仅在学院生产知识的流水线当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僵硬地进行学科分类而不去承认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研究热点问题虽然是重中之重,但学科建设作为热点问题研究的学科支撑依然不可忽视,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入地对大学生就业等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另外,整体设计和规划学科建设问题也是长远的计谋,应当夯实学科模式和体系构建的基础,确立坚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与学科导向的辩证关系便融入其中,表面上看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在问题导向的过程中被忽略,但学科化进程中会包含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将导向设为单一的学科,在展开划界运动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学科便会被推入死胡同。
3.“政府驱动”与“高校需求”相结合
如今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认为这一政策可以使就业面扩大、收入提高,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应当在全社会宣传创新创业文化,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创新、创造财富,使人们实现自身价值以及精神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5 年5 月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升国家经济质量,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改革高等教育,使高校的毕业生能够拥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国务院对深化改革推进的文件发布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拓展,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驱动,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的基础,以此建立以创新创业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引擎的战略。
在政府的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得以搭建平台、汇集资源和形成成果,在短时间内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走向旺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政府的导向下进行运作,才能更加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但这些并不是全部,高校应当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其将“政府驱动”和“高校需求”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这一系统的主体应当是高校,“企业参与、高校主体、社会支持”是生态系统的指导思想。高校主体侧重为大学生建立创业的平台,在创立平台的过程中三方得以协同,在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时集合资源。此外,创立平台还能够使得技术更加市场化,知识更加资本化,使企业和政府能够得以联结,真正地激发智力型资本,培养创新型人才,整合新创型企业资源。在对浙江省各类高校的师生访谈中,多数教师认为学习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经验交流和实践锻炼起辅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但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理论知识,更偏爱实践和动手,学生们更加希望真正投身于创业实践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