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有效转化闲置无形资产机制研究

我国高校有效转化闲置无形资产机制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英国政府对高校知识产权的归属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受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交由高校及教研人员来行使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权能。英国高校关于无形资产转化的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契合程度显著提升。

我国高校有效转化闲置无形资产机制研究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正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及维护本国国际地位的一项关键战略资源。英国是以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老牌强国,近些年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上逐步被世界上一些其他发达国家超越。为了再次在科技水平及国家经济实力上独占鳌头,英国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其中,有很多针对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措施,如英国通过明确校企合作中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确定无形资产校内外部管理以及建立其有效转化的激励机制等。下面将从正式规则的完备性程度、非正式规则的契合性程度、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程度、分类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五个维度剖析英国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模式。

一、正式规则的完备性程度

20世纪中后期,英国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后,英国政府仔细分析了科技发展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认为问题在于高校的科学研究过于理论化,而忽略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据统计资料,从1945—1980年,英国工业中引入约2000个重要技术革新项目中,大学的知识和科研投入起到重要作用的只占1.9%。一份研究报告在考察了34个工业革新项目后发现,对解决技术问题的有重要贡献的877条科学信息中,来自大学的只有10%。由此可见,英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并没有在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15]为了改变此种不利状况,英国陆续修订及颁布了一系列正式规则以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转化。

近几十年来,英国曾多次修订《发明开发法》,1980年颁布了《应用研究合同法》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法规,其目的就在于理顺技术转移的渠道,规范研究开发和技术转化的秩序,限制非法垄断技术。[1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联系计划”,发表了《科技白皮书》,制定了《技术展望计划》。90年代,英国政府于1993年发表了《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战略》的白皮书。1994年,英国政府首次发表了《科技展望》,1995年发表了《技术预测计划》。[17]在上述正式规则的推动下,英国高校开始关注将其无形资产向产业界转化,并制定了自身的详细规则。例如英国一些高等学校明确规定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等专业负责人必须同时兼任有关企业的技术经理或实验室主任等职,以便于双方的人才流动剑桥大学则明确规定,该校的毕业生只有到社会其他部门工作几年,才有条件被入选回校任教学工作。[18]上述正式规则体系的构建,推动了英国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促进了高校无形资产向产业界的转化。

二、非正式规则的契合性程度

英国政府在确保高校坚持“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治校理念前提下,针对高校固守学术象牙塔的状况,通过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改变高校及教研人员的传统观念、旧有习惯,努力将高校引向市场。具体如下:首先,通过法律手段促进高校无形资产转化,为高校及教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例如英国政府对高校知识产权的归属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受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交由高校及教研人员来行使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权能。在法律手段的保护和推动下,高校教研及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转化的观念逐步发生了积极变化,其就无形资产转化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转化效果逐步显现。根据英国剑桥大学技术商用化公司提供的2004—2008各年度报告中的数据,2004年剑桥大学的专利许可数与披露数之比为31.5%,2008年剑桥大学的专利许可数与披露数之比为68.97%。[19]其次,通过政府拨款、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的调整引导高校及教研人员改变观念和习惯,积极向内挖潜,奋力进行无形资产转化,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有效结合。例如,为了推动高校与产业界合作,英国政府曾经减少了对高校的拨款,将传统高校推向市场,高校必须从产业界寻求经费支持。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对课程、专业、学科设置都进行了相应调整,而且高校的研究更贴近用户。在经济手段的促进和引导下,高校教研及管理人员修正了教学与科研不考虑实际需求的传统观念,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有关资料显示,75%以上的大学工程学部的教员和90%以上的市、郡立工业大学的工程学科教员至少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半数以上的大学工学部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薪金是从企业领取的。[20]最后,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改变教研人员的价值取向,推动高校无形资产转化。例如英国大约有2/3的高校直接将知识产权许可证和转让得到的净收益的一部分分给教研人员,实施这种分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教研人员。剑桥大学对发明人回报的做法是最富有激励性的,发明人可获得的净收益介于33.3%~90%,而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教职工可获得的最高比例都不得超过1/3。除物质奖励外,英国政府还将知识产权的形成和转化作为晋升的一项指标来激励成果转化。[21]

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推动和引导下,英国高校教研及管理人员关于无形资产转化的观念和习惯等非正式规则渐渐发生了转化,即由过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封闭状态向密切贴近现实需求的开放状态转变。英国高校关于无形资产转化的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契合程度显著提升。(www.xing528.com)

三、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程度

为了保证与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相关的正式规则落地执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在积极构建无形资产转化的实施机构。英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加强工业、商业与高校的联系,成立了致力于联系产业界和高校的若干机构,如英国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英国教学公司、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等。英国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为企业界、学术界、政界提供了许多企业与高校协作发展的建议;英国教学公司也与近百所大学建立了科研关系,而且帮助这些高校与企业建立了永久的伙伴关系;[22]高等教育创新基金为非研究密集型大学同各地雇主合作提供经费支持。[23]同时,英国政府也调整了一些机构的权限,以调动高校转化其无形资产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创建于1949年的国家研究开发公司,原来主要负责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1981年改名为英国技术集团,其不再无偿占有所有国家拨款资助的科研成果。[24]自此以后,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工业界联络办公室(Offices for Industry Liaison),许多高校开始纷纷成立专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中心,通常命名为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s)。[25]在此基础上,英国高校形成了三种技术转化的组织形式,即大学拥有的公司、大学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还有一些受高校委托的负责技术转化的校外私有公司。[26]英国政府及高校设立的与无形资产转化相关的机构逐步系统化、分层化,这极大地推动了与无形资产转化相关的正式规则的实施。

四、分类化程度

英国高校对专业技术类、创作作品类、人力资本类、办学特色类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较为重视,对其转化进行了分类管理。具体如下:首先,英国许多高校对专业技术类、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转化的管理较为专业。例如,1997年牛津大学专门成立了专利管理和转化机构,负责全校的专利申请和对外技术转让,由此规范了大学的专利管理,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1997—2007年,牛津大学发出专利许可160多项,以大学专利成果为基础创建了50多家公司。仅2005年就有4家新公司入驻科技园,风险资金支持大多在100万~1000万英镑[27]创建于1583年,历史悠久的爱丁堡大学也是英国最早与工业界联系的高校之一,1997年爱丁堡研究与创新公司(ERIEdinburgh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成立,ERI是一个完全由学校拥有的下属公司,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技术转化、咨询服务、新公司创立、孵化器和学校科技园等工作。[28]由此可以看出,英国高校对专业技术类、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的转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次,英国高校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目前已经日臻完备。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高校人事管理主要由其他部门管理人员来分管,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人事部门。直到《1971年劳资关系法案》(Industrial Relations Act 1971)颁布,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才逐渐引起重视。[29]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大学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责仍很有限,仅能处理一些日常性人事事务。实际上,很多大学称其为办公室,而不是人事部。《1992年英国继续和高等教育法》(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1992)的正式实施,许多技术专科学校或学院获得了大学地位,这些大学被称为“1992年之后的大学”。[30]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顺应竞争的需要,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英国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一般都严格依照大学章程中规定的职责来行使人事职能,设计人力资源政策、程序和行动方案等。英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总结了许多好的做法,尤其是在职位分析与评估、甄选与面试、培训与发展、绩效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1]上述分析表明,时至今日,英国高校对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化已经体系化、规范化。最后,英国高校从管理者到教师都非常注重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开发。英国高校都对自身所处的层次有明确的定位,以彰显差异化的办学特色。通过数十年发展,英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普及教育,不同层次的大学定位大相径庭。研究型大学一直沿袭牛津、剑桥、伦敦大学的高质量高标准的精英培养模式,宁缺勿滥;而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则定位于普及教育,生源相应较多。[32]但无论哪个层次的高校都把质量管理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以凸显办学的质量特色。英国高校最高层的校董会和校领导对教学及科研的质量水平承担最终责任,但具体的教育质量控制和审核过程,是由各种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常务学术委员会、学位授予委员会、科研委员会、教与学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和研究委员会承担相应的责任。[33]英国高校决策层面及执行层面在质量监管方面的到位,促成了其以质量为基石的办学特色。

五、市场化程度

英国高校在无形资产转化过程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社会,尤其是企业的现实需求,不断地与各类服务对象沟通,为其提供增值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了释放,高校和相关服务对象实现了双赢。具体来说:首先,英国高校的教学及科研更加市场化。在教学方面,英国高校较为看重就业率,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内容更趋近于市场,并及时随市场调整而做出修正。在科研方面,英国高校也逐步关注科研成果,尤其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例如牛津大学为了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了牛津科技园,并将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引入其中。而且,为了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拓创新,科技园增设了“工业、商业开发、技术转让”研究员职位。[34]英国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市场化是其无形资产转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重要表现。其次,在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正式规则和实施机构的推动及引导下,英国高校也树立了为政府及企业服务的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当然这些服务对象中也包括大量的中小企业。英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技术转化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其服务目的就是帮助这些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而且提供的这些服务都与企业实践高度相关,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再次,英国政府也推动产业界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对接,让产业界的需求能转达到高等教育系统。英国产业界通过在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委员会、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皇家工艺协会及科技基金会、产业界各行业的专业团体等的代表来对高等教育系统施加影响。[35]在上述产业界的作用下,英国高校无形资产开发与利用更加贴近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