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已经成为国家提高综合国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无形资产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尤其要充分掌握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中国会计学会(ASC)等职业组织都对无形资产下过定义,以下对国际上主要会计准则组织及我国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标准分别表述: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赋予组织某种法定权力或竞争优势的非流动、无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版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租赁权、开办费、专利权和商标权。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它强调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
3.我国的有关定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1年)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被一定主体支配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能为支配主体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资产”。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常常是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两者的有效结合将构筑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另外,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也是相互促进的。组织一般是消耗有形资产并形成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形成所带来的附加效益将有利于有形资产的做大。我们打一个比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可以类同于一篇文章的形和神的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版权、工业外观设计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人力资本、商号、商誉、企业形象、优惠合同、公共关系等。根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是否可以确指来进行分类
无形资产可分为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和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两大类。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成为总体资产的一部分,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等。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如商誉、企业形象等。
2.根据与人的关系的远近程度来进行分类
无形资产可分为人力资本、专业类无形资产、声誉类无形资产、权利关系类无形资产四大类。人力资本是停留在人身上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是以人为载体的,与人最密切相关的无形资产。专业类无形资产是由个人或专业团队通过智力活动创造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工业外观设计权、版权。声誉类无形资产是由组织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无形资产,体现了社会的认可程度,如商标权、商号、商誉、企业形象等。权利关系类无形资产是利益相关者赋予组织的特殊权利或者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的特殊关系,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优惠合同、公共关系等。
(三)无形资产的特征
任何一种事物或其集群,皆有其独特的、相异于别的事物或其集群的质地或特性。据此,无形资产亦有其质地或特性。本书对此作如下具体阐述:
1.无形资产在存在形态上具有无形性
与实物资产不同,无形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难以通过触觉认知,只能通过其物质载体予以感知。例如人力资本,是以人为载体,我们可以感知人与人之间人力资本差距的存在,但不能像触摸实物资产那样去触摸人力资本。
2.无形资产产权具有独占性
无形资产产权是指无形资产所有权及其派生权能,即无形资产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及处置的权利。无形资产产权与其产权主体紧密相关,这些产权主体对无形资产产权具有排他性的独占权利。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其产权很容易被其他主体侵害。因此,无形资产产权主体要想保护自身权益,必须依靠国家立法、行政及司法体系。
3.单个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估计
单个无形资产往往通过与其他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结合来共同发挥作用。当单个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未有效结合时,其价值就很难体现出来。即便单个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有效结合,其作用充分发挥,但单个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占比确定也是一个难题。而且,有些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市场上难以找到相同的比照对象,因此也几乎没有办法寻觅到可供比较的参照价格。以上所述都增加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难度。
4.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易逝性
无形资产尤其是专业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容易消逝,例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著作权等,法律都名文规定了法定期限。另外,创新活动的剧增,无形资产的升级换代加速,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显著缩短,这也使得无形资产价值的时效性缩短。
5.无形资产具有高收益性
无形资产常常具有稀缺性,如专利技术、技术诀窍、商誉、高端人力资本等。当这些无形资产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时,就能构筑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并给组织带来高于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发达国家企业及高校尤其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及利用,由此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6.无形资产受到地域的限制
不同国家对无形资产的法规不同,不同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无形资产产权保护程度与是否参加国际公约及双边或多边保护条约有关。例如,我国《商标法》第17条规定:“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其所属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对等原则办理。”因而,无形资产保护是有地域性的。在没有双边或多边保护条约和国际公约保护的条件下,无形资产产权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对有预期价值的无形资产产权应申请跨地域保护。
7.无形资产与人力因素高度相关
人力资本就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无形资产。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进行智力活动创造大量的专利、专有技术、版权等专业类无形资产。专业无形资产与一定组织的有效结合,就会形成商誉、企业形象等声誉类无形资产。具有一定声誉的组织在与利益相关者接触的过程中,就可能获得特许经营权、客户关系等权利关系类无形资产。
(四)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
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原因较多,在确认无形资产产生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时就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无形资产价值确认带来一定难度。而且,这种难度在不同类型无形资产之间还存在差异。
1.无形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评估来予以确认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确认:
一是重置成本法,即通过计算替代或重建某类无形资产所需的成本来评估无形资产价值。然而,不同于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有时很难找到替代资产,再加之其生命周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受到约束。
二是收益现值法,即根据无形资产的经济收益的现值计算无形资产价值。但是,未来收益难以估计、折现率不容易确定、单个无形资产对收益的贡献度较难把握等问题都制约着收益现值法的使用。
三是现行市价法,即根据市场交易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该方法一般要选择最近交易的相似参照物,然后通过比较调整后确定价值。由于有些无形资产是独一无二的,参照物无从选取,也没有交易记录,因此难以用此方法确定其价值。
2.无形资产价值确认的影响因素
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确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形资产独立存在的程度。例如专利、专有技术、版权等相对独立存在程度高,较容易剥离,评估起来也相对容易;而有些无形资产,如商誉、企业形象等相对独立存在程度低,评估起来较为困难。
二是市场化程度。无论是成本法、收益法还是市价法,都需要来自市场的评价,因此市场化程度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有重要影响。例如,我国企业员工大体已经市场化,其人力资本价值就容易估计;而科教事业单位人员并未充分市场化,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就有一定难度。
三是无形资产的寿命周期也会影响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处于导入期、成长期的无形资产,由于不确定性较大,因此评估起来较为困难;而处于成熟期的无形资产,由于许多因素已经明确,因此评估其价值相对容易。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分类及特征
高校通过历代教职工长时间、跨时期的奋斗和拼搏,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一代代高校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发挥才智,才逐步积淀形成了高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高校的无形资产如同高校的房产、仪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是一所高校全部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所高校的宝贵财富。高校无形资产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结晶。高校拥有各类大量无形资产,是一个无形资产富集之地。高校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对高校实力的增强及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
高校无形资产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一些常见的定义有:张远增认为高校无形资产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在大学运行过程中不以其实物形态独立发挥作用,而与大学其他投入一道形成同级大学教育产出价值差异的教育投入(成本);王玉英认为高校无形资产是指大学由于培养人才或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商品的生产或供应而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并可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非货币资产等。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主导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46条明确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财产权利。”就公立高校而言,高校无形资产是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些定义的共性来看,我们认为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校占有和使用的,不具备实物形态,能为高校带来利益和权利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后,具有了自身的特殊含义。高校无形资产创生及开发的目标并不拘泥于获取经济利益,而应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各类人才、学术研究等为导向。由此可知,高校无形资产与企业无形资产存在与利用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高校无形资产存在与利用的目的更多偏向于社会效益,企业无形资产存在与利用的目的更多偏向于经济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分类
高校无形资产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办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影响力以及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高校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专有技术、著作权、商标、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权、优惠贷款权、稳定可靠的外界关系、信息畅通的协作网络、学校名誉、知名度、办学理念、各类人才、师资队伍等。以下根据不同原则分类,予以阐述:
1.根据是否可以确指来进行分类
根据是否可以确指,我们可以把高校无形资产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专有技术、著作权、商标、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权、各类人才、师资队伍等;另一类是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例如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声誉等。
2.根据来源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无形资产的来源不同,可以将高校无形资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自身积累的无形资产,如办学特色、人力资本、学校声誉等。这些无形资产主要是由全校教职工通过辛勤的劳动积淀而来,是高等学校无形资产中最具活性和能动性的部分,对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另一类是外部赋予的无形资产,如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如“985工程”、“211工程”等政策优势。在学校的各类无形资产中,该部分无形资产对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提升作用并不由高校操控。
3.按照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
高校无形资产有其独特性,与企业无形资产有较大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将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政府授权类无形资产、资料信息类无形资产、标识类无形资产、声誉类无形资产、利益相关者关系类无形资产、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组织文化类无形资产10种。
(1)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
高等教育领域是知识富集型、人才富集型的领域。在高校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本处于最核心的地位。高校的竞争优势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阐明了高校人力资本的极端重要性。高校的教研人才、管理团队是高校卓越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形成一切有形、无形资产的源泉。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大学无不是大家云集、名师荟萃。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层次学生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可以快速提升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正是在这些优秀的教研人员的精心指导下,高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
高校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主要是指停留在教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等身上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教研人员包括全职教研人员和兼职教研人员。全职教研人员是由有专业差异、水平差距、年龄区别的在册教学及科研人员组成,全职教研人员是高校之间展开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著名高校之所以拥有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原因皆源于此。兼职教研人员是高校聘请的一些兼职教学人员及科研人员,这些人员对提升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水平都有较大帮助。与此同时,对高校来说,管理人员知识、经验、能力的高低及其充分发挥,对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同样环境中的高校,不同管理团队的运营最后会导致高校发展大相径庭。另外,在校学生也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学生可以参加老师的研究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填补国内甚至国际研究的空白。
人力资本是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和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由于人力资本是以优秀的人才为载体,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高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凝聚力、吸引力,才能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在校学生,从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本。
(2)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活水源头。高校科研人员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创造出许多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在有些高校中所占比重较大。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产,极有可能孕育新的产品和企业,具有很强的扩张功能。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有效开发,能使无形资产不断增值,并带来附加效益。例如,可以通过对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利用与开发,创办企业,为高校创造经济效益,清华同方、浙大海纳、华工科技、同济科技等上市公司都是这方面的优秀典型。而且,高校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有利于知识的外溢,提升社会效益。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又可以分为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两大类。
高校专利技术是指高校按照法定程序,由国家授予一定时间独占权和专有权的发明创造。专利包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高校对于其拥有的专利技术具有垄断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非经专利权人授意,其他任何人不得使用该技术。通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专利技术,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然而,与非专利技术相比,专利技术仍是相对少数。一般而言,高校非专利技术数倍于其专利技术。
高校非专利技术是指由高校掌握的,但未获得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包括技术秘诀、配方、工艺、资料、知识等,能给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非专利技术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的一般性先进技术。这种技术已被文献解密,在生产实践中已被一些企业运用,高校可以通过此种技术来为社会服务,并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种是具有垄断性及独占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未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这种无形资产是通过科技人员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形成的,其重要程度并不逊于专利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有的处于待开发状态,有的已开发成样品、样机等。
(3)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
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是以创作作品为表现形态的无形资产。高校是创作活动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其创作作品每年数以海量,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其中,许多创作作品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精品。高校的创作作品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理、工、农、医、经、管、法、史、哲、教育等诸多学科教研人员创作的各种作品。作品的形式主要包括著作、教材、论文、剧本、音乐专辑、书画作品、影视剧、教学设计方案、视频精品课程、产品及工程设计图纸等。
高校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按其产权属性分为三种:第一种创作作品的所有权归属学校。高校及其下属单位投资,代表学校创意与设计,组织教研人员开发的创作作品,如视频精品课程等。这些创作作品所有权及其派生权能归学校享有,学校可以复制、转让等,并可获得收益。第二种创作作品是有高校和教研人员共同享有所有权。由高校出资、教研人员出智,两者共同努力开发的作品,如教学设计方案等。高校及创作团队对这类创作作品都拥有一定的权利,高校可以使用这类创作作品,创作团队也能使用这类创作作品。第三种创作作品虽然不直接归属高校所有,但是由相关学科及专业教研人员创作而成,对高校的声誉有正面的溢出效应。
(4)政府授权类无形资产
政府授权类无形资产是国家为了支持高校办学,给予高校的各种特殊权利和优惠政策。高校作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教学及科研单位,决定了其不能把盈利放在首要位置。这一定位致使高等教育领域不能完全市场化经营,也就是说高校不能完全像竞争领域的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必须承担许多公共服务职能。此情之下,政府就必须给予高校一些特殊权利和优惠政策。这些特殊权利和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使用权、税费减免权、优惠贷款权、荣誉称号、招生权以及学位授予权等。(www.xing528.com)
政府在高校获取土地使用权方面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过去,我国公立高校获取了许多行政划拨的土地,这些土地几乎是无偿获得的。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扩张,高校在享受许多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
政府为了鼓励高校进行学术研究及创新活动,给予了高校适度的税费减免政策,如对高校教研团队主持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给予较低的税费标准,对教研人员的研究项目所得给予税费减免。政府为了鼓励高校教师专注于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高校教师收入水平。
在大量的存量资产支撑及政府的隐形担保背景下,各类银行愿意为高校提供优惠贷款。过去十几年里,在银行优惠贷款的帮助下,许多高校都喜迁新址,占地面积、办公楼、教学楼、宿舍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一些高校在有形资产急剧膨胀的同时,负债也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这都源于高校拥有优惠贷款权。
政府还通过若干行政手段,给予不同高校各种荣誉称号。如有的高校被列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这就拉开了与其他高校的差距;还有的高校被授予“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称号;再有的高校强势学科被授予国家级重点学科等。这些荣誉称号对高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无形资产。
高校拥有政府授予的招生权以及学位授予权。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具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权以及学位授予权,是政府赋予一所高校的权利。而且,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也需要政府授权。
(5)资料信息类无形资产
高校拥有众多未经公开的数据资料、信息资源等资料信息类无形资产。高校目前承担愈来愈多的国家级、省市级及企业委托的纵横向项目,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愈来愈多的项目咨询服务,高校因此有机会掌握许多尚未披露的内部数据资料及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料及信息是有极高价值的。高校的资料信息类无形资产包括供应商资料、客户的销售数据、政策动向信息、政策效应数据及科学实验的数据资料等。
高校科研团队在承接企业咨询项目时,往往要到企业调研,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科研团队掌握了企业大量的内部资料。这些内部资料主要涉及企业的制度建设文档、战略发展规划、治理及组织架构、供应商资料、客户的销售数据、绩效与薪酬方案、运营设计方案、文化建设方案等。针对上述各种内部资料,高校科研团队有保密的义务。但这些内部资料,对高校来说也是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
高校科研团队还帮助政府做情况调研、决策咨询及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高校科研团队通过参与上述活动,可以掌握政府政策的未来动向,并获取尚未公开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对政府的有关政策做出评价。
高校科研团队承接的许多自然科学课题及工程项目,通常要做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实验过程产生的大量观测数据都是有一定价值的,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
(6)标识类无形资产
高校标识类无形资产就是以由文字、图案或其组合组成的标识为表现形态的无形资产。高校拥有的标识类无形资产主要有形象识别系统、服务标记、校名等。有的高校还有校办企业,有的校办企业有商号、注册商标、品牌等。这类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意识到。
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的校名、校徽、服务标记、形象识别系统是高校长时间积淀形成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高校教研人员、管理人员在这些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奉献了大量心血。高校的这些资产可以为高校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例如其他单位可以高校的校名为背景,塑造自身品牌,推动该单位快速发展,高校也可以获取收益。过去一段时间,名校办民校就是这种发展模式。
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尤其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兴起,高校校办企业蓬勃发展。高校校办企业开发出各类产品及服务推向市场,通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商号、注册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尤其是那些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形成的名牌商标和知名商号等,都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7)声誉类无形资产
高校的声望名誉会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有价值的,是高校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基本上可以类同于企业的商誉,属于声誉类无形资产。高校声誉类无形资产是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是高校给予社会的总体形象,它是靠全体教职工通过长期点点滴滴努力而在社会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校声誉类无形资产在高校无形资产中居于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高校的生源质量、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高校能否吸引优秀的教研人才、高校能否受到政府的重视都会受到高校声誉类无形资产状况的影响。
高校声誉类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富积不是朝夕之功,是需要通过高校教职工日积月累的奋斗才能逐步取得的。高校科研团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出版的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获得的振奋人心的科研大奖都会为高校赢得声誉。而且,高校教研团队培养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创立的建设性的教学方法都会为高校赢得口碑。另外,高校管理团队对高校发展战略的恰当把控、对高校投入产出效率的优化、对高校运营的有效管控都会为高校带来好评。
一个高校的声誉类无形资产状况越好,越是能吸引投资者及政府的关注,获取的各类资源就越多,师资队伍及生源状况就越优良,高校就越能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就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对于新建的及声誉状况一般的高校,必须做好持之以恒构建高校声誉的准备。
(8)利益相关者关系类无形资产
高校与政界、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可谓关系资源丰富,这种关系资源对高校来说是有价值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类无形资产是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政府机构、媒体、教职工、校友、在校学生、同行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良好关系。这些关系类无形资产在通常情况下是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对高校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政府机构掌控着土地、经费、政策等诸多资源。高校与政府机构的良好关系有助于高校获取廉价的土地使用权,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获得税收减免政策,构建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要想获得发展的先机,处理好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就至关重要。
高校与媒体畅通的沟通关系对高校来说也非常重要。高校的正面信息需要媒体适度宣传,这有利于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增强高校的吸引力。另外,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媒体也能监督高校的各类行为,高校的行为更趋理性,有利于高校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高校与教职工的良性关系是高校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国际知名大学都拥有一流的教研及管理团队,并且能正确处理高校与教职工的关系。高校要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调度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及能动性。
高校在年复一年的运行过程中,持续地培养着大批的校友。由于许多校友对高校有很强的归属感,因此愿意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校友组成的社会关系网,不但扩大了高校的声誉,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为高校获得经济效益,如获得捐赠、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
高校都有自己的在校学生,在校学生就是高校的顾客,高校与在校学生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才能使这种关系持续改善。在校学生通过口碑传递高校的声誉,并成为未来的校友。
高校与其他同行竞争者的关系对高校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高校与同行竞争者没有交流,就会出现闭门造车、井蛙之见等现象。另外,如果高校与同行竞争者之间没有合作,也难以通过协同创新发挥“1+1>2”的效应。高校与同行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比照、鞭策与协同等多种作用。
(9)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
高校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是由于高校在办学愿景、办学宗旨、办学模式方面的独到之处而形成的无形资产。高校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代表着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的特色,是一所学校无形资产价值的体现。高校的特别之处不是靠广告效应,而是靠学校教学、科研在一定地域范围和时期内的软实力。高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最终要落实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上来。
高校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首先通过学科建设的优势来体现。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都有自身的强势学科群,这些学科之间高度相关,而且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正是强势学科之间的关联关系构筑了高校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彰显了高校的办学特色。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开设了若干专业。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就是“源”和“流”的关系,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在同样的学科背景下,不同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专业建设一定要以学科群作为支撑。专业设置能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高校的优势所在。
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愿景、办学宗旨,是高校办学特色能否落地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专业,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截然不同。
高校教学方法的独有特色也是高校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的重要体现。对于同样的课程,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教学方法迥异。教学方法的不同实质上是服务过程的差异,服务过程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差距。高校能否根据自身的生源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出卓尔不群的学生有重要影响。
(10)组织文化类无形资产
高校的组织文化是高校成员所共有的价值体系。这些共有的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成员的看法及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并支配着成员的行为。高校良性的组织文化能凝聚其成员的人心,并鼓励这些成员拼搏。因此,高校良性的组织文化有显著价值,也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组织文化类无形资产体现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
从高校的校园规划、建筑风格、外景布置、室内布局、服务质量等物质层面来看,我们能感受到高校组织文化的存在,这种文化存在形式就是高校的物质层文化。高校的物质层文化是由高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及提供的服务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文化。高校的物质层文化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高校共有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从高校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管理规章等制度层面来看,我们能感受高校制度层文化的存在。高校制度层文化是高校为实现自身目标而对成员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要求。高校的制度层文化并不等同于制度本身,而是高校共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例如重大决策是采取集中方式还是采取民主方式、行政机构是臃肿还是精简、治学理念是严谨还是宽松,都体现了高校的制度层文化。
从高校的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来看,我们能体会到高校精神层文化的存在。高校精神层文化是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高校精神层文化是高校物质层文化及高校制度层文化的内核,对后者有一定影响力。
(三)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高校主要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并不能完全商品化,也就不能完全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补偿。而且,高教领域又属于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领域,很多因素都与人相关。因此,高校无形资产属于特定领域特有的无形资产,因而除了具有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归纳如下:
1.高校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
高校无形资产并不像固定资产那样具有物质实体,不能直接感触,它的存在是无形的,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有形损耗,报废时也无残值。与有形资产相比,高校无形资产在高校功能发挥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医院、科研机构、服务型高科技企业等,而不同于传统的依赖有形资产的制造企业。因此,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更多是无形性因素,如人力资本、高校声誉、办学特色、组织文化等。
2.高校无形资产具有公益性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承担了教育公平的社会职能。当然在不同性质高校之间,承担社会职能的程度是不同的,公立高校相对于私立高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职能。如公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其收费就明显低于私立高校;即便是私立高校,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收费也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高校无形资产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也就具有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也就是说,高校无形资产虽有极高价值,但并不能完全以盈利为目的。
3.高校无形资产具有收益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并不完全一样,它只能是部分学生享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业也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有收费的要求。作为高校核心资产的无形资产也就具有了收益性,但这种收益性是受制于其公益性的。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高校无形资产的收益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如通过校办企业的兴办,高校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人力资本、校誉等实现了有效转化,高校也获取了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创造和积累必需的办学经费。
4.高校无形资产具有垄断性
高校无形资产通常由学校垄断性地占有。一些无形资产受到法律保护,非持有人无权无偿使用,如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一些无形资产,如信息数据资料、技术诀窍等的垄断权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保密措施来维持其拥有的垄断地位;还有一些无形资产,如校誉、组织文化等的垄断权是长时期积淀形成的,短时期内其他主体难以模仿,这类无形资产也具有一定的垄断权。
5.高校无形资产具有高效性
高校,尤其是优质高校,一般是高端人力资本汇集的地方,这是其他机构难以比拟的。只要激励及约束得当,高校教研团队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如高校的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性创新,这些创新成果填补了以前的研究空白或者颠覆了以前的传统理论,而且这些成果极有可能为企业界所用,并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这些原创性成果的比较优势,往往能带来远远高于其投入成本的经济收益,能给高校带来超额的级差收益。
6.高校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很难完全按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也就是说高校的目标并不是完全市场化。与企业的培训及产品开发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与真实的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出入。如高校的一些技术创新远离实际,不能被市场接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7.高校无形资产具有价值外溢性
高校无形资产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有利于高校自身获取收益,而且为社会带来了正的效应。高校培养各类人才,人才毕业进入各行各业,加入社会建设的大潮中。以高校学生为载体的人力资本从高校校园到社会的跨越,本质上就是高校无形资产价值外溢的过程。而且,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突破时,许多成果都通过文章发表或专著出版了,社会其他主体可以获取相关成果细节描述,并在恰当的时机予以运用。这些成果细节的披露有利于无形资产价值的外溢。同时,高校也是新思想、新方法孕育的重要场所,新思想、新方法与政府政策相结合又会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8.高校无形资产具有权属多主体性
高校无形资产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权能具有多主体性,而且不同类型无形资产产权主体也有较大差异。例如高校校誉的形成既依赖于投资主体持续的资金投入,也凝结着高校教研人员的辛勤劳动。从理论上讲,高校校誉所有权归学校所有,但它的使用权主体却包括学校、二级单位、教研团队及个人。又如,高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归属于个人,但个人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将使用权让渡给学校。由于高校无形资产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权能利益主体多元且分散,因而高校无形资产开发及使用过程中权益维护难度较大。
9.高校无形资产具有组合性
上文已经分析,高校无形资产包括的种类众多,但这些无形资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以教研及管理团队为载体的人力资本,处于第二层面的就是与教研及管理团队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创作作品类无形资产、资料信息类无形资产、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标识类无形资产、声誉类无形资产、利益相关者关系类无形资产、组织文化类无形资产等,处于第三层面的就是政府授权类无形资产。这三层都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0.高校无形资产的可转移性
高校无形资产并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处于变动过程之中的。例如以高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学生为载体的人力资本,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从学校向社会转移。又如部分高校教师也会选择离开学校,进行重新择业或创业活动,其人力资本就向社会转移及扩散。再如高校教师还要服务社会,在为政府、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其人力资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转移。
(四)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
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确认能够为各种类型无形资产提供客观的评价,也为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提供依据。与企业无形资产相比,高校无形资产有自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也使得其价值确认变得更具挑战性。
1.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依赖于高校无形资产的披露
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无形资产应该在高校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但目前来看,高校无形资产披露并不充分。建议在高校财务报表中通过附注的形式详细披露无形资产的增减情况,披露报表应尽量量化。高校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为其价值确认打下了基础。
2.影响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确认的因素
高校无形资产的形成与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政府的政策优惠紧密相关。由于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难以计量、政府的政策优惠不好计价,因此有些类型的高校无形资产难以使用重置成本法进行价值确认。
高校的声誉类、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办学特色类及组织文化类无形资产的形成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需要多代教研人员及管理人员以接力的形式完成。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计量会受到人力资本载体的技能水平差异、工作态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人力资本投入成本计量的难度。再加之跨代际人力资本投入因素的作用,使得高校人力资本投入成本计量变得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确认高校人力资本投入成本来评估上述高校无形资产就较为困难。
政府的优惠政策也会帮助高校形成某些无形资产。例如高校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一般会受到政府的照顾,其拿地成本较低。因此,仅凭借取得成本难以确定高校土地使用权的实际价值。又如政府还授予高校及其学科一些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有助于高校声誉类无形资产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实际投入的成本却相对较小,因此很难从成本方面计量其对高校声誉类无形资产的影响。
3.常用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难点
高校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定位,决定了其目标并不是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是社会收益及经济收益兼顾,社会收益优先。由于社会收益在高校产出中占了相当比重,而社会收益又难以量化,因此通过收益现值法来评估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就较为困难。再加上折现率确定的困难性、高校无形资产组合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收益现值法在高校无形资产评估中的运用愈发受到制约。
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完全市场化,通过市价法来评估高校无形资产价值面临着评估参照对象不容易寻觅、资产属性有差距、参数调整范围难以确定等诸多难点。高校许多无形资产都没有在市场上交易过,因此在无形资产评估时,很难寻觅到适当的有交易记录的参照对象,如资料信息类无形资产、办学特色类无形资产等。某些高校无形资产虽然能找到参照对象,但两者属性相差较远,因此调整参数不容易确定。例如高校土地使用权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种限制,与一般的商业开发用地价值就有出入,确定调整系数并不容易;又如高校人力资本并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很难完全按照市场中的参照物来评价高校人力资本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