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文明古国留下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初人类大部分都是赤身裸体的,羞耻感是后来的事情。穿衣从一开始就和我们的身体感觉密切相关。中国的丝织物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贵族们趋之若鹜的宝物。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织品艺术,体现了服饰之美。服饰的艺术还体现在服饰所传达的信息上,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和符号。
现代女性常有这样的困惑: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一旦换季就觉得自己无衣可穿,好像上一季是裹着大棉被出入的,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的困惑是为何妻子已经有满橱柜的衣物,却还在为无衣可穿而烦恼。所谓“茕茕白兔,东奔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已经从遮体御寒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代表身份、品味,体现时尚潮流,混合心性、心情的复合体,成为美学在生活中与人们最密切相关的部分。
早期的人类都是裸体的,这几乎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尤其是热带地区的人。是什么让他们穿上了衣服?在寒带地区,人们打猎后会把动物的毛皮剥下来御寒,可是热带地区的人呢?到了夏天怎么办?
有一种猜测:高温让我们的祖先逐渐进化而褪去毛发,变成现在光滑的皮肤,这样的皮肤就可以很好地散发热量,在捕捉猎物奔跑的过程中,阻力也变小了。可是毛发没有了,皮肤就没有任何遮盖物,面临的危险就会增多,如穿越森林就很容易被植物划伤,锋利的动物爪子能轻易抓伤人类。所以动物的皮毛就成了人类最早期的衣服,而随着人类大脑逐渐进化,社会形成,生产力提高,人与人之间,性别之间也出现了羞耻感,衣服就越穿越严实。至此,衣服的功能就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在四大文明古国留下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初人类大部分都是赤身裸体的,羞耻感是后来的事情。江户时代,日本的男女同在一个池子里泡澡也很正常,他们觉得不需要穿着衣服把身体包起来。在如今非洲的很多原始部落,人们依然是“坦诚相见”,这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祖先一开始穿上衣服是因为要御寒和保护自身安全,和遮羞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穿衣从一开始就和我们的身体感觉密切相关,就像谈到食物,首先想到口腔味觉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衣物的材质,安全感和舒适感是我们身体的第一感知,也是服饰之美的首要之意。
古代人穿衣服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并不多,通过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的大量相关古物,我们对此才逐渐有了新的认识。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直裾素纱禅衣,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仅有49克,素纱就是精巢蚕丝,连50克都不到,叠起来和火柴盒般大小。目前,这件素纱禅衣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这件薄如蝉翼的衣衫,总是让人对西汉时期的贵族生活充满各种想象:如此轻薄的衣物穿在身上一定是极度舒适的,就像我们现今总是形容一件衣物的质地柔软如肌肤般贴合,穿起来如弱柳扶风,飘逸荡漾。
每个民族都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发展出各自的纺织文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关于养蚕取丝,有一个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稀罕的东西,忙吩咐皇后嫘祖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出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后来,嫘祖亲自养蚕。黄帝还下令让臣民种植桑树。丝织技术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到了商代,人们的衣服材质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术的发展,丝麻已经十分流行。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丝绸盛行,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出口收入的最大来源,西方一直希望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中国的丝绸。中国自知这项资源之强大与特殊,所以当时不允许蚕茧出口。
这一阶段也发生了一件人类服装史上有趣的故事,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瞿萨旦那国》之八《麻射僧伽蓝及蚕种之传人》记载了这则故事:“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也,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瞿萨旦那(于阗)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王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验。遂人瞿萨旦那国,止麻射僧伽蓝故地,方备仪礼,奉迎人宫,以桑种留于此地。”中国的公主远嫁他乡,无论出于自用还是帮夫家的心意,她将蚕茧藏在发髻里带出了国,东罗马从此有了丝,西方也开始生产丝织品。中国的丝织物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贵族们趋之若鹜的宝物。为何中国会发展出最好的丝绸,为何印度会发展出最好的棉?蒋勋在《蚕丝里的服装美学》中讲道:“不同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服装历史里,依据着自己的气候、生态、物产,发展出了不同服装的织品。中国有非常悠久的丝绸文明,印度也生产品质优良的棉花。印度人本来用手摇纺织机纺棉纱,在英国人殖民统治后改以机器纺纱,从此开拓出全世界最高贵品质的棉织品。”
正是这种独特的织品艺术,体现了服饰之美。克什米尔山羊绒被称之为“软黄金”,羊颈部的那块,最轻盈柔软,抚摸起来手感温润。
一位友人从贵州侗寨带回来一条蓝染棉质围巾,素雅无图案,但单就其柔顺细滑的质地,就让人倍感温暖,因为那是侗族人手工纺织而后蓝染制成,手工的痕迹和心血都在其中。哪怕是一件棉质的衬衣,随着洗涤和使用次数的增加,它自然生成的软绵质感也让人倍感舒心。
在喀纳斯,塔吉克族女性会将羊毛细分出不同等级,用一个棍子就可以将羊毛编织出身上穿的衣物、床上盖的毯子,甚至是自己住的毡房,那编织的图案随心而就,却也在横横竖竖间写满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更神奇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羊毛卷就能包裹他们所有的家当,让他们轻松地逐草而居,浪迹高原。在自然中生长,从自然中获取,在一双手中编织出一个家,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服饰的艺术还体现在服饰所传达的信息上。《易经》里有句话:“黄帝、尧、舜,垂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襟右衽交领、以秦汉服饰为代表的宽袍大袖、博衣大带,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的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也是这种汉服的变种,垂裳而治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权威。
服装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和符号,“吴带当风”是汉文化的飘逸与大气,“曹衣出水”是异域风情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交融。在日本,女性平时身着衬衫、制服,干练地行走于职场,但为了配合某种场合,她们会穿起和服,脸上透露出一种文化的自信,生成另一种美——日本文化里特有的“退让”和“谦逊”。(www.xing528.com)
在宽袍大袖的时代,东方女性斟茶倒酒之时,左手轻轻拉着衣袖,含蓄有礼的动作蕴含美感。在巴厘岛上,众多女性裹着纱笼,头顶器物,露出腰部曲线,她们似乎成了巴厘岛自然、健康、热情最好的代言人。
20世纪20年代,法国开始出现第一代女性主管。为了让女性释放职业、果敢的气息,设计师香奈儿运用男性西服的元素设计出女性主管的服装,让她们出现时更有说服力。
服装是一种形象,当你出现在公众场合,还未开口,它已经帮你传达今天要做的事情、要展现的姿态。也正是这种“一衣千言”,让人们开始追求衣服的附加值,例如追求代表身份、地位的“名牌”。名牌是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是设计师先知的预判,更是文化的积淀。但如果你与这种文化并不协调,衣服穿在身上就会很勉强,即我们常说的“衣穿人”,而非“人穿衣”。
在香港的奢侈品品牌店前,经常看到很多人前来排队选衣,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于精致服饰文化的重视和追求,另一方面,多少也体现出一种盲目。我们是否了解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文化?每个民族的生理结构特征不尽相同,东方人较为矮小,尤其下半身多数比西方人短,所以当要穿一件强调下半身长度的衣服时,效果其实恰恰适得其反。而东方人的身材一般扁平,那些突出身材曲线的服装是否合适?如何通过合适剪裁的衣服,塑造身体有致的线条?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
服饰艺术是一门学问,在选择之时,更需要花点心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肤色、体态和什么样的服饰搭在一起最和谐,了解自己和这件衣服的个性是否匹配。
一位服装设计师友人曾说过,越是气场强大的人,衣服越是简约,因为无须过多的装饰去传递穿衣人的气息,人衣合一,自然散发气质。而气场稍弱的人,反而可以让服饰多点变化和修饰,增加穿衣人的聚焦点,增强存在感。且不论观点是否正确,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美是拥有自己的独特品位,是与自己匹配相宜。
追求代表身份、地位的“名牌”服饰,是设计师精益求精的结果
现代社会,春夏秋冬,当季的网红款总在变幻,追逐时髦和流行当然无可厚非,但追逐是无尽头的,全世界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服饰越来越接近,穿着一件衬衫或T恤和一条牛仔裤就可行走天下。那个独特的品味如何去追寻?穿在身上的妥帖与舒适当是首要的,其次,要考量这身上衣是否是你精气神的隐射。实际上,无论衣服和鞋子,都是人身体的记忆,是与时光相处的感情的果实。
一件适合的衣服,就像你的闺蜜,里面藏着你的秘密,它了解你身体的线条、缺陷以及优势,从最初的不太舒服到慢慢建立与身体的密切关系,它知道你走路的姿态、了解你写字的习惯、记得你用力的方向,沉淀了你的岁月和感情。
我家里的橱柜里至今保留着一条高中时穿的牛仔裤,裤腿边起毛了,大腿裤的缝织布已经开裂,我却始终舍不得扔掉,偶尔还会拿出来穿。这种感觉十分奇妙,就像与二十多年前的自己相逢,服装的体温仿佛还在。
有些快乐,很难用物质来衡量,霓裳羽衣再美,说到底,就是时光的温情。
【注释】
[2]姜振昌、王连仲编:《“象牙之塔”之恋——三十年代“闲适”派杂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