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字的艺术与生活的艺术

写字的艺术与生活的艺术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字,似乎是中国人的特别艺术。沈从文先生则说:“写字算不算得上艺术,本来是个问题。原因是它在人与人间少共同性,在时间上又少固定性。”郑振铎先生否认书法是一门艺术,他所编的《伟大传统艺术》收录了中国的绘画、建筑及工艺品诸多门类,唯将中国书法拒之门外。在郑振铎的影响下,中国艺术院校教科书如《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对书法也只字不提。

写字的艺术与生活的艺术

书法不仅是故人的闲情偶记,更是历史的见证。古人将练习书法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写字重模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颇受欢迎。

写字,对于生活而言,是工具性还是审美性的需求?绘画,在生活中,是工具性还是审美性的需求?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地答道:“写字是用来记录和交流的,当然是一种工具;而绘画是抒情怡情的,是审美的产物。”然而当我们细细思量就会发现,人类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的,就像甲骨文金文。既然是象形,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一件事物或一种情绪,因此它便有了文字的作用。

“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一幅图画在作者的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要知道二者的区别,最好是看它们每方面所省略的地方,实际上便是最写实的绘画,对于所模拟的实物,也不能无所省略,文字更不用说了。往往为了经济和有效的双重目的起见,绘画所省略处正是文字所要保留的,反之,文字所省略处也正是绘画所要保留的。”[1]

我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在《字与画》的文章中阐释过:“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根本是两种性质的东西。卜辞的文字是纯乎实用性质的纪录,铭辞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装饰自然会趋于繁缛的结构与更浓厚的绘画意味。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流行于战国时的一种鸟虫书,那几乎完全是图案,而不是文字了。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少,可是它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得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写字,似乎是中国人的特别艺术。西方人尊重原稿手迹,其意在尊重作者的人格和文学事业上的成功;而中国的字,却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值得深究和发扬的艺术。

民国时期便有学者一直为此争论。老舍先生说:“写字算不算一种艺术,和做官算不算革命,我都弄不清楚。我只知道好字看着顺眼。”沈从文先生则说:“写字算不算得上艺术,本来是个问题。原因是它在人与人间少共同性,在时间上又少固定性。”郑振铎先生否认书法是一门艺术,他所编的《伟大传统艺术》收录了中国的绘画、建筑及工艺品诸多门类,唯将中国书法拒之门外。在郑振铎的影响下,中国艺术院校教科书如《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对书法也只字不提。郑振铎认为,“中国书法不是艺术”,其根据是外国的艺术分类中没有书法一门,而他的论据也并没有论证清楚。

中国的字,可以独立成为一门值得深究和发扬的艺术

在书法是否为艺术的问题上,沈从文在《谈写字》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认为艺术一部门之时。史称熹平时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看的和摹写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到晋有王羲之作行草书,更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就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模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到近来因此有人否认字在艺术上的价值,以为它虽有社会地位,却无艺术价值。”

沈从文不仅阐释了书法为何称为艺术,也揭示了我们面对书法应有的态度。而可笑的是从民国到现在,这种态度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说到写字,这是每个人童年的一件大事,在“念、背、打”的教育体系中,它占据了重要位置。从描红摹字的横平竖直,到书写墨卷的黑大圆光,每个认字的人都被动或主动临摹过几种字帖。“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妙严寺”“兰亭序”,这是一串串熟悉的名字。(www.xing528.com)

正因写字是一种谁都会的“艺术”,因此在任何艺术展览会上,书法也最容易被人评头论足。专家何其多,但所谓专家,也不过是会写写字,多学几种帖,能模仿某种名迹的形似那么一种人罢了。

书一人生,法一世界。明人程羽文在《清闲供》细数一日闲雅之事,讲道:“或吟名人诗数首,弄笔仿古帖。”清人施清在《芸窗雅事》中讲道:“溪下揉琴,听松涛鸟韵,法名人画片。”

古人将练习书法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汉代人学习书法几近疯狂,赵壹在《非草书》指责一班士人:“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他们日夜练习,饭都顾不上吃,十天写坏一支毛笔,一月用去好几块墨,衣领袖口、嘴唇牙齿常被蹭黑。

宋人欧阳修认为,习书可得“静中至乐”,“可以消日”。在苏东坡看来,“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自是人生一乐”。米芾自述:“余无富贵,独好古人笔札,每涤一砚,展一轴,不知疾雷在一旁。”陆游说,看到好的书法,“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按美学大家宗白华的说法,书法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泥土里,生活滋育着书法,书法滋养着生活,世代接续,生生不息。

书一人生,法一世界,书法可以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赏读古人留下的那些经典书法作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吃喝拉撒睡,人间的悲欢离合、愁困苦恼都在其中。张旭的代表作《肚痛帖》写的是“突然肚子疼了”的事;怀素的《苦笋帖》是想跟别人要点“苦笋泡茶喝”,故又称“乞茶帖”。即便王羲之的《兰亭序》,说白了,也就是一篇生活日记,记录了公元353年三月三日雅集活动的情景及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如果说《兰亭序》只是作者宿醉之后记录的一场文化欢宴,感叹人生虚无,那么前不久在日本露面就引起轩然大波的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则是颜真卿面对为国家大义慨然赴死的侄儿头颅遗骸时抒发内心悲愤的慨然之书。有人说《祭侄文稿》不只是一件书法作品,它记录了一代宗师的一生,也记录了盛唐的毁灭。果真如此。

如此说来,书法不仅是故人的闲情偶记,更是历史的见证。一幅动人的书法,有留白,有呼吸,有韵律。学习和欣赏书法不仅是为了字比别人写得好看,而是在重复的落笔运墨中贴近古人,领悟其教养、风骨和趣味,获得直接的情感互动,以及对美的感悟能力。

都说字如其人,写字可以揭示一个人的性格。你写下的字,也记录了彼时彼刻的状态、心绪和思想。时时不同,字字不同,书法这件事情才有了许多乐趣。

今天,电脑替代了纸,键盘代替了笔,写字已不再是我们生活之必须。当写字与日常生活功用拉开一定的距离,书法就向纯粹的艺术又迈近一步,变成美术馆里悬挂着的供人瞻仰的艺术品。与此同时,身边人重回桌前,铺开宣纸,蘸好墨汁,开始生活中另一种修炼。或许在那一刻,回到自己的小王国,继而散乱聚拢,众神归位,一切回到天然的秩序中。书法是不是艺术,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