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龙场:城东古韵,成华文化遗存

青龙场:城东古韵,成华文化遗存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龙场历史悠久。旧时昭觉寺附近有许多带“青龙”的称谓,场上的客栈、饭庄、茶馆等,都要冠以“青龙”二字,方显气派。因此,每当夜幕降临,青龙场上万家灯火,放眼望去,处处充满“青龙”二字的生动景象,让人过目难忘。因靠近青龙包,人们便以“青龙”命名,并约定俗成,以农历三、六、九日逢场。青龙场上的居民对“青龙”二字十分厚爱,他们为“青龙”感到骄傲。间接地,这种骄傲催生了“青龙场”的兴旺发达。

青龙场:城东古韵,成华文化遗存

青龙场历史悠久。此处最先只是一家小店,早年,距此店东北一里处修建了“法王寺”。寺主以“法王寺”为准,按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理论,将左边两里处的一座小土丘称为“白虎山”(今青龙乡双水村地界,后改为“羊子山”),把右侧紧靠寺院的一大一小两个山丘合称为“青龙包”,青龙包在昭觉寺正门左侧(大的称为“大青龙包”,小的称为“小青龙包”)。寺院左侧由北向南流经幺店旁,终年流淌的一条小溪被称为“青龙小溪”,同时沟上所搭的一石板小桥被称为“青龙小桥”。

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李世民赐寺院“昭觉”二字,遂将“法王寺”更名为“昭觉寺”。为旺其香火,弘扬佛教唐王将寺院门前至幺店子的一坝田地赐予昭觉寺,同时修建了驷马桥至昭觉寺一带的石板路,即和尚路。此间,烧香拜佛者和过往行人不断增多,此店的生意日益兴隆,随即便在店的左右两边修起了药铺“兴太堂”和干杂、饮食铺等,又在对面的青龙沟边建起了“狮子楼”,逐渐形成半日集市

旧时昭觉寺附近有许多带“青龙”的称谓,场上的客栈、饭庄、茶馆等,都要冠以“青龙”二字,方显气派。因此,每当夜幕降临,青龙场上万家灯火,放眼望去,处处充满“青龙”二字的生动景象,让人过目难忘。

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到此居住、经营生意者陆续增多,此地遂成为一处完整集市。因靠近青龙包,人们便以“青龙”命名,并约定俗成,以农历三、六、九日逢场。《成都县志》有“清同治二十年,成都县有驷马桥、天回镇、三河场……青龙场等十二集市。青龙场,北门外昭觉寺南面一里处,因镇边之青龙包而得名,三、六、九日场期”的记载。

1958年以来,在青龙包砖厂取土工地上,多次出土战国时期铜剑、陶罐,汉代回纹砖,唐宋三彩陶俑文物。1982年5月,还发掘到战国时期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可见此地实为古墓葬地。(www.xing528.com)

与青龙包相对的羊子山,原名白虎山,是有名的成都古文化层。1953年发掘,表层为明墓,以下分别为宋、唐、晋、汉和战国墓葬,最底层是一座由上百万块砖砌成的土台遗址。

青龙场上的居民对“青龙”二字十分厚爱,他们为“青龙”感到骄傲。间接地,这种骄傲催生了“青龙场”的兴旺发达。

老青龙场正街十字路口靠北面,有一家烟丝铺子专卖烟丝和叶子烟,店里住着老两口。烟丝铺不大,是前店后房的布局。门店前用铺板加两根高板凳搭起一个摊子,上面摆着烟丝和叶子烟,也摆着烟斗、烟嘴、烟杆和烟杆上的坠子。烟丝铺屋里光线昏暗,一根长板凳上放个木架子,上面绑有一捆压得板扎的烟叶,老头就坐在板凳上用刨子一下一下地刨出烟丝来,沙沙地轻响,烟丝就细细地落进地下一个簸箕里。簸箕小巧密实,呈金黄色,经过长年累月的熏陶,烟油烟香早已浸入了根根篾丝里。在吸水烟、叶子烟的年代,烟丝铺的生意十分兴盛。随着纸烟的流行,青龙场的这家烟叶铺在20世纪80年代就歇了业,改成了照相馆。

如今,“温鸭子”“林醪糟”“青龙场麻饼”“苏家糖果铺麻饼”等都是青龙场上叫得响的老字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