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华国家寺院创立:城东古韵文化遗存

成华国家寺院创立:城东古韵文化遗存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高僧大德,圆悟一生住持七方丛林,可谓一生辉煌。圆悟在昭觉寺住了八年,把昭觉寺的影响和声望推向极致,确立了昭觉寺作为禅宗重镇的崇高地位。住持道林,应是圆悟真正崛起之始。之后,圆悟克勤几次奉敕住持国家大寺,极受帝王、僧俗的共同推崇。在道林寺驻锡三年后,政和末年,圆悟奉敕移住金陵蒋山太平兴国寺。[8]敕差住持是佛教逐步纳入国家体制后十方丛林产生的

成华国家寺院创立:城东古韵文化遗存

建炎元年(1127)十月,宋高宗采纳了主和派的意见,决定定都南方,开始巡幸江南。此时的圆悟克勤经主战派的宰相李纲表举,正住持在镇江金山的龙游寺。而表举他的李纲已于八月十八日遭遇罢相,无法主政了。南宋政权此时刚刚建立了五个月,尚处飘摇之中。镇江金山龙游寺一带兵乱匪祸连绵,民不聊生。十一月,圆悟克勤法师奉旨离开镇江,约在建炎二年(1128)三月,来到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寺。作为一名高僧大德,圆悟一生住持七方丛林,可谓一生辉煌。从入主昭觉寺,经夹山灵泉、湘西道林、南京蒋山、汴京天宁、金山龙游到云居山真如寺,此时的圆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开始怀念一生弘法行脚的发脚处昭觉寺,怀念被前蜀王建封为“禅月大师”的贯休禅师,怀念在他以前任昭觉方丈的师范禅师。翌年,一代宗师叶落归根,重回昭觉寺。

圆悟克勤禅师[1]生于世代宗儒的家庭,从小即接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天性聪颖,幼时可以“日记千言”,在当地有“神童”之称。[2]其时,为保护和扶持佛教,北宋的佛教政策施行度牒制度,广度僧众,学佛氛围浓厚,到大中祥符二年(1009)还规定每十名童子可有一个出家名额。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一次克勤与同学结伴到妙寂院(今彭州丽春青龙寺)游玩,偶然间看到寺院的佛经,看之再三,心中不觉有些怅然,觉得好像见到了自己从前的心爱之物一样。元丰三年(1080),十八岁的克勤发心在家乡妙寂院自省法师座下剃度出家并受具足戒,投身于佛门,又跟从敏行法师刻苦认真地学习《首楞严经》。此后游访成都丛林,遍学经纶,并在昭觉寺选定了习禅法门。[3]曹溪是禅宗开南顿法门六祖惠能大师的别号,惟觉禅师的开示使圆悟“瞿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由此开示了他专宗禅悟的修学道路。

此后,圆悟出蜀行脚,入山林、践荆棘、犯霜雪,意所欲往,靡不至焉。历参金鸾信、东林度、玉泉皓,大沩哲、黄龙晦堂心、庐山总公等当时国内著名的禅宗宗匠,最后到了五祖山,投于法演禅师座下,成就为一代宗师并名重天下。

宋徽宗崇宁年间,克勤禅师辞别五祖山回川省亲,先在家乡崇宁万寿禅院里住下之后,受到成都六祖寺的礼请。后由成都府帅郭知章迎请到昭觉寺开法,住持昭觉寺的方丈法席。此举乃其时成都佛教界的一件大事,此前,昭觉寺被敕命为十方丛林约二十年,因纯白禅师、师范禅师等几位方丈的苦心经营,社会影响已如日中天,名震成都诸山丛林。

圆悟被迎请入昭觉寺后,宋徽宗又敕黄到:“匝地普天皆承恩力,九州四海悉禀威灵,百千法门中殊持法门,无量妙义中真实胜义”,钦命他住持方丈法席。《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中曾记载其上堂语法:“只如今日奉皇帝敕,建大伽蓝赐额度僧,祝严圣寿。一场佛事,耀古腾今。判府旌旆光临,群贤车盖毕集,四众瞩仰,万姓歌谣。为国开堂,举扬宗教,山僧不敢囊藏被盖。”可见当时隆重至极。圆悟在昭觉寺住了八年,把昭觉寺的影响和声望推向极致,确立了昭觉寺作为禅宗重镇的崇高地位。

北宋时期,几代帝王都崇佛。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关于佛教的著述,或赞颂佛教,或诠释佛法,或提倡儒道释三教一致的思想,对朝野儒者、士大夫有很大的影响。北宋政府沿袭唐代传统,在都城设立译经院,组织翻译佛经。从太平兴国七年至天圣五年(982—1027),前后译出佛经五百余卷。其后因缺乏新经梵本,译事时断时续,维持到政和初年(1111)停止。

政和年间(1111—1117),圆悟复出峡[4]南游。其出川的路线,依据各种材料的记载,则应该是取道三峡进入湖北。这条路线,自南北朝起,即多为川僧出游荆湖江南的所乐选择。到了宋代,这一路线更是川僧出川的常行路线。圆悟克勤第二次出川,荆州是其最先驻锡之处。这也是著名居士张商英[5]被贬居的地方。圆悟克勤在荆南见到被贬的张商英。张商英师从兜率从悦学佛,但对巴蜀出来的贤达高人历来颇重同乡之谊。在与圆悟克勤就《华严》之旨进行一番对谈之后,向来以道学自负的“无尽居士”张商英对圆悟能够打通禅教之间的隔阂大为折服,最后执弟子礼,和澧州刺史一同礼请圆悟在夹山灵泉禅院小住。后来还把一些杰出的僧界俊才引荐给他,如大慧宗杲、华严祖觉等都是张商英引荐给圆悟克勤的。得到张商英的认可,其时的圆悟克勤事实上已经跻身于当时的名僧之列了。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一股禅学热潮。许多有名望和地位的士大夫,或与禅师结交,诗文往来,相互应和,或者干脆辞去官职而以禅学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这部分知识分子由于本身已有深厚学养,逃儒入禅后往往造诣颇深,水平甚至不下一般禅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圆悟被张商英如此礼遇也自在情理之中。

灵泉禅院是夹山古寺之一,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后改称夹山寺,在今湖南省石门县城西十二公里处。

在灵泉禅院,圆悟写出了被推为禅宗第一奇书的《碧岩录》。此书是依据另一位川籍高僧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上注语和评唱,又经过他的门人编集而成。《碧岩录》的主要部分应是在夹山期间创作而成的。

驻锡夹山后,至北宋灭亡前,圆悟克勤又先后移住了潭州道林、金陵蒋山、东京天宁等寺。住持道林,应是圆悟真正崛起之始。之后,圆悟克勤几次奉敕住持国家大寺,极受帝王、僧俗的共同推崇。圆悟一生传法,当以此时期最为重要和精彩。(www.xing528.com)

道林寺,亦是荆湖名刹之一。“带橘洲,环枫浦,罗八景,瞰三川;烟钟互答,曙鼓遥连;开崖架口,刳竹流泉;对灵花于芷岸,收香粟于萸田。”[6]道林既是当地古刹之一,亦是名胜之所。北宋政和六年(1116),太保枢密邓子常奏请宋徽宗赐紫衣及佛果禅师号。政和七年(1117),圆悟获赐。紫衣、师号是宋代僧人地位等级的重要象征,二者都是政府恩宠僧人的标志,代表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僧人体制逐渐契合世俗社会的管理系统。“紫与当时品官朝服颜色有关;师号与赐给官僚的一长串的勋官、散官等名号如出一辙,几无轩轾。”[7]圆悟此时已经逐渐为佛教内外的名流大德格外看重了。

在道林寺驻锡三年后,政和末年,圆悟奉敕移住金陵蒋山太平兴国寺。蒋山本名钟山,“高一百五十丈,周六十里。上有蒋子文庙,吴大帝避祖讳,改名蒋山,又名圣游山。梁朝以前,有寺七十所”。[8]敕差住持是佛教逐步纳入国家体制后十方丛林产生的一种寺院住持任命制度。所谓敕差住持寺院,是和朝廷关系深厚的寺院,经由宣敕来任命住持,因此被赋予最高的地位和殊遇,得以奉敕住持国家大寺,非当时名僧一般不易获敕。经过夹山至于道林,圆悟克勤此时已经成了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代名僧了。

住持蒋山太平兴国寺,是圆悟克勤传法生涯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东南学者赴之如归,至无地可容。众多弟子于此时皈依门下。在蒋山时,圆悟克勤已与李纲建立了良好关系,其可以向李纲化缘,而李纲竟以诗酬。从政和末到宣和六年(1124),圆悟克勤住持蒋山前后六七年时间,不仅曾对寺院有过大规模的兴修,还因传法的影响巨大,声名远播,八方随喜捐施无数。

后宋徽宗钦命补首都汴梁天宁寺法席。宣和六年,圆悟随即赴东京(今河南开封)天宁万寿山,宋徽宗竭尽礼遇和荣耀,至北宋灭亡。天宁万寿禅寺,简称天宁寺,原名崇宁寺,是京师最具政治意义和政府背景的一座国家大寺。圆悟住持天宁寺时,一时王公贵人、道德才智文学之士,日造其室,车辙满门。甚至后来的宋高宗在康邸时已与圆悟往来密切。

随着金兵攻破京城,北宋灭亡,圆悟克勤结束了他在京师天宁寺的传法,转移到了高邮乾明寺,但他在乾明寺的时间不长,应该只是南奔过程中的权且驻锡。很快,由李纲表举,圆悟克勤接到了住持金山龙游寺的敕令。南宋王朝建立之初,分别以李纲、黄潜善为宰相。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拜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与名将宗泽等人坚持以汴梁为都城,以令臣民不忘失地、激发斗志,联合抗金力量,固守河北、河东,确保中原与东南。黄潜善为主和派代表,与朝臣汪伯彦等人则主张皇帝巡幸江南,以长江、钱塘江等为天险,放弃河北、中原的争夺。两派斗争的结果,心里倾向于苟且偷安的宋高宗采纳了主和派的意见。李纲在位仅仅七十五天,便因势单力薄罢官而去。[9]表举圆悟克勤时,李纲正处于短暂的两月宰相任期内。在天下大乱、日理万机、自身难保中,李纲还能想起表举圆悟克勤担任金山龙游寺住持,可见他对圆悟克勤的尊崇。

金山龙游寺乃江南名胜。对于只有半壁江山、尚处于兵荒马乱的南宋初期而言,龙游寺当是南方的大刹之一。将此寺付与圆悟克勤住持,说明圆悟在南宋僧界的地位依然非常显著。圆悟克勤在金山时,信众极多,他把很多精力放在僧才的培养上,并留下许多美传,如一夜悟十八位高贤等。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宋高宗诏圆悟克勤入扬州,诏对并赐圆悟国师称号,名震朝野。在扬州,圆悟以“臣老且病……而金山在大江之中,多风寒,恐病寖剧,愿归山林以尽天年”告高宗,高宗乃敕其移居庐山云居真如禅院。

云居自唐以来一直是佛教名刹,人才辈出。在云居,圆悟克勤同样以培养僧才为主。他的几位著名的嗣法弟子,大多在云居跟随、侍奉过他,如大慧宗杲、彻庵道元、象耳圆觉、宗振首座等。

驻锡云居翌年,圆悟以老病为由,请求返回四川,获准移锡后,一大批弟子追随而来。重回成都后,被太师王伯绍迎居昭觉寺,参徒日至,聚指三千,较之宋真宗时,僧数几乎增长了三倍。为僧众计,圆悟成功地为昭觉寺增置了市田千亩。圆悟克勤二次住持昭觉寺时,昭觉寺有了巨大的发展。南宋绍兴五年(1135)八月初五日,圆悟因病圆寂于昭觉寺。圆寂当日,圆悟自知患病不治,在侍者师持笔求颂时,写下了:“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示应缘,珍重珍重。”此后,溘然而逝,享年七十三岁,坐夏五十五腊。圆悟荼毗时舌齿不坏,并有五色舍利子无数,被安葬于寺中威凤山前,建塔于昭觉寺之侧供奉,宋高宗谥以“真觉”。

六百年后,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世宗又加封他为“明宗真觉禅师”号,并于翌年钦命果亲王临昭觉寺为之修建真祠,即现存的先觉堂。圆悟所获殊荣,为我国历代高僧中所罕见。

清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逃离四川,一把火把成都彻底焚毁,地处城郊的昭觉寺也未能幸免,据《重修昭觉寺志》载,只剩下一尊龙神像独存,所幸圆悟墓毅然矗立在威凤山前,静观世间风云变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