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积后过程相关性,中国山地冰川雪冰演化案例分析

沉积后过程相关性,中国山地冰川雪冰演化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粗微粒和Mg2+浓度在雪层中的分布和演化图可以更好地反映两者沉积后过程的相关性。对这两个峰值进行跟踪得到它们的演化过程。2003年9月底至2004年3月下旬,这段时期气温较低,P1和P2的下移由雪层的密实化引起。Mg2+浓度的变化较之不溶微粒更为剧烈。图6.6粗微粒和Mg2+浓度在雪层中的垂直分布及演化7月中旬到8月底,P1、P2距冰面的距离剧减,8月31日前后P2没入粒雪冰层,同时一个较为显著的浓度峰值出现在雪层上部(见P3)。

沉积后过程相关性,中国山地冰川雪冰演化案例分析

粗微粒(直径大于10 μm,下同)和Mg2+浓度在雪层中的分布和演化图可以更好地反映两者沉积后过程的相关性(图6.6)。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粗微粒和Mg2+浓度在雪层中的垂直分布。从中可以发现,两者的浓度分布曲线具有相似性,特别是雪层底部两个明显的峰值P1和P2(这同污化层出现的位置相符)。对这两个峰值进行跟踪得到它们的演化过程。2003年9月底至2004年3月下旬,这段时期气温较低,P1和P2的下移由雪层的密实化引起。2004年1月开始,雪层上部出现了规模较小的浓度峰值,很可能是由于少量的降水和微弱的蒸发引起。进入4月,表层因频繁的沙尘和降水事件出现更多浓度峰值。Mg2+浓度的变化较之不溶微粒更为剧烈。4月到7月初,降水的频繁出现使得表层10~30 cm连续出现浓度峰值,加之温度逐渐升高,冰川表面出现微弱的融水,融水携带不溶微粒和Mg2+下渗,使其发生明显的迁移。

(www.xing528.com)

图6.6 粗微粒(直径大于10 μm)和Mg2+浓度在雪层中的垂直分布及演化

7月中旬到8月底,P1、P2距冰面的距离剧减,8月31日前后P2没入粒雪冰层,同时一个较为显著的浓度峰值出现在雪层上部(见P3)。这种大规模的浓度峰值迁移是由于温度升高致使雪层融化,融水渗浸造成的。夏季,温度升高,冰川消融,融水携带不溶微粒和化学离子下渗,使得不溶微粒和Mg2+在垂直剖面上频繁迁移。当融水遇到较为坚硬的不透水层时,发生再冻结并释放大量潜热,这些热量成为加热底部雪层的重要热源,从而引起底部粒雪层进一步融化。同时,渗浸作用导致雪层上部的不溶微粒在局部不透水层产生富集,形成了新的污化层(P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