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不同成冰带内的雪层剖面分析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不同成冰带内的雪层剖面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消融带中、下部,雪层剖面特征非常单一。此带内年物质平衡为正,雪层中有较多的附加冰发育。夏季融水不能全部冻结在本带内,少部分融水沿粒雪冰面形成径流而消失。图4.171号冰川东支渗浸带的雪坑层位剖面图4.181号冰川西支渗浸带的雪坑层位剖面相对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而言,渗浸带雪层剖面中污化层的数目最多,深度最大。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不同成冰带内的雪层剖面分析

1.消融带

根据上述成冰带的区域范围划分结果:雪坑E1(海拔3890 m)—E8(海拔4065 m)、E19(海拔4224 m)—E20(海拔4225 m)和W1(海拔3926 m)—W5(海拔4085 m)位于消融带。消融带内年物质平衡为负,降水不能长时间保存。夏季消融强烈时期,冰川吸收的热量可融化掉全部粒雪和部分冰川冰,东支顶部和西支冰舌末端表现最为明显。融水沿冰川表面和底部向地势低处汇集成河,在下部形成较大的水道,表面形成一道道小水沟。污化物随融水的流动在冰川表面形成球形颗粒物,一部分随融水的流失而进入河道。

消融带的表层雪(风板、风吹雪和新雪)和雪层剖面厚度均较小,其最大厚度东支分别为26.5 cm和88.5 cm(如图4.14),西支分别为26 cm和48.5 cm(图4.15)。平均厚度东支分别为11 cm和49 cm,西支分别为13.5 cm和28.2 cm。它们的厚度在不同海拔差异不大,但随海拔的升高仍有缓慢的增大趋势。这是由于消融带海拔低,坡度小,地势平坦,接受日照时间长和单位面积的辐射量多的缘故。在消融带中、下部,雪层剖面特征非常单一。具体表现为有的雪层剖面中无细粒雪层而有粗粒雪层(图4.15雪坑W1,海拔3926 m),有的雪层剖面中无粗粒雪层但有细粒雪层(图4.14雪坑E1,海拔3890 m)。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细粒雪和粗粒雪没有充足的时间变质转化便消融流失。在消融带上部,细粒雪层下部为粗粒雪层,粗粒雪层的厚度随海拔的升高明显增加,而细粒雪层厚度变化不大,且细粒雪层和粗粒雪层距表层雪面的距离均逐渐增大。其原因是在相当的气候条件下粗粒雪层比细粒雪层的深度相对较大,保存的时间比细粒雪较长。消融带的雪层剖面中只有一个污化层(图4.14,图4.15),位于冰川冰面,颜色很深,为强污化,有的污化物已经进入冰内。污化层厚度较小,但相对其他雪坑而言,雪坑E19和E20的污化层厚度较大,分别为57 cm和58 cm。这是大量冰雪融水携带不同层位的污化物渗浸、迁移的结果;一部分污化物随融水流失,一部分在气温较低时重新冻结而进入冰川冰内。

图4.14 1号冰川东支消融带的雪坑层位剖面

图4.15 1号冰川西支消融带的雪坑层位剖面

2.渗浸-冻结带(附加冰带)

E10(海拔4080 m)、E18(海拔4187 m)和W12(海拔4484 m)位于渗浸-冻结带。此带内年物质平衡为正,雪层中有较多的附加冰发育。在夏末消融强烈时期大量附加冰消融并出露,大部分融水沿附加冰面流失,少部分形成渗浸冰片和冰透镜体。成冰作用完全被融水的渗浸和冻结控制,成冰速度快,所用时间短,成冰量大(以夏季为主)。另外,在粒雪盆上部靠近冰川顶部出现了大范围的渗浸-冻结带,这是由于靠近冰川顶部区域的海拔较高,日照强烈,风力较大的缘故。此带的雪层厚度较薄(约60 cm),附加冰面有较强的污化层。如图4.16雪坑E18(海拔4187m)。

渗浸-冻结带的雪层剖面,细粒雪层和粗粒雪层厚度都介于其他两带之间,如雪坑E10(海拔4080 m)分别为102、23和49 cm。这是由于此带的海拔高,消融强度和物质积累量均介于其他两带之间,且此带的渗浸冻结作用较强,大部分融水参与了粒雪的改造而于冰面形成附加冰,少部分融水沿冰面形成径流而损失。雪层剖面中只有一个污化层(图4.16),位于附加冰面,颜色较深,强度较大。污化层深度介于其他两带之间。其原因与消融带的形成原因相同。(www.xing528.com)

图4.16 1号冰川渗浸-冻结带的雪坑层位剖面

3.渗浸带(湿雪带)

E12(海拔4116 m)—E15(海拔4134 m)、W6(海拔4200 m)—W11(海拔4276 m)位于渗浸带。渗浸带内年物质平衡为正,雪-粒雪层较厚,雪层下部含有较多渗浸冰片和冰透镜体。雪层内温度较低,除在夏季温度可至0℃以上外,其他季节全在0℃或0℃以下。成冰作用以暖型为主,但在冬季冷型占优势,不过成冰量很少。夏季融水不能全部冻结在本带内,少部分融水沿粒雪冰面形成径流而消失。

与其他两成冰带相比,渗浸带的表层雪和雪层剖面厚度最大,最大厚度东支分别为21 cm和206 cm,西支分别为28 cm和312 cm;其平均厚度东支分别为17 cm和117 cm,西支分别为16 cm和166 cm。此外,表层雪和雪层剖面厚度随海拔的升高明显增大。这是由于渗浸带海拔高,消融强度弱,积累量大的缘故。另外,由于地形的原因,风吹雪的影响也可能使表层雪和雪层剖面的厚度增大。此带的细粒雪层和粗粒雪层厚度最大,且细粒雪层远小于粗粒雪层厚度。细粒雪层的最大厚度东、西支分别为28 cm和76 cm(图4.17雪坑E13,海拔4126 m;图4.18雪坑W11,海拔4276 m);粗粒雪层的最大厚度东、西支分别为155 cm和208 cm(图4.17雪坑E15,海拔4134 m;图4.18雪坑W11,海拔4276 m)。这是由于此带位于粒雪盆后壁的凹陷地带,温度低(年均温在0℃以下);在气候变化正常的年份(2002年例外)季节降水可长时间保存,不易发生消融变质作用。

图4.17 1号冰川东支渗浸带的雪坑层位剖面

图4.18 1号冰川西支渗浸带的雪坑层位剖面

相对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而言,渗浸带雪层剖面中污化层的数目最多,深度最大。如图4.17、图4.18,东、西支雪层剖面中的污化层数目最多分别为4层和5层,最大深度分别为157 cm和220 cm。污化层距粒雪冰面的距离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小,污化层距粒雪冰面越近强度越大,颜色也越深。这是由于渗浸带内融水的渗浸冻结作用很弱,污化层虽发生迁移但很难叠加,随着季节性降水的积累保存于不同层位。另外,渗浸带的物质积累量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增大,雪层厚度逐渐增加,密实化作用渐次增强,从而导致污化层间的粒雪更加密实和粒雪中孔隙体积减小,粒雪层的厚度减薄,污化层与粒雪冰面的距离逐渐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