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山地冰川雪层剖面特征

中国山地冰川雪层剖面特征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雪层剖面厚度的变化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即厚度与气温呈反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如图4.13,1号冰川雪层剖面中的污化层数目随海拔高度升高明显增多,污化层深度显著增大。图4.131号冰川雪坑剖面中污化层的深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雪层剖面的层位特征反映了冰川不同海拔区域积累、消融程度的差异和成冰作用的不同。

中国山地冰川雪层剖面特征

图4.12表示雪坑深度自冰舌末端至冰川顶部随海拔的变化。雪层剖面厚度的变化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即厚度与气温呈反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另外与雪坑所在位置的地形也有关系。由图可以看出,1号冰川东支的雪层剖面厚度自冰舌末端至海拔4060 m处逐渐增大,随之减小,后又增大直至海拔4080 m处;在海拔4080~4116 m雪层剖面厚度有较小的减小趋势,然后迅速增大直至粒雪盆厚壁处(海拔4125 m左右)达到最大,后又快速减小至顶部达到最小。西支自冰舌末端至海拔4200 m处呈缓慢的增大趋势,从海拔4200 m开始厚度快速增大至粒雪盆厚壁处(海拔4276 m左右)达到最大,后又快速减小至顶部达到最小。结合雪层剖面变化特征发现,细粒和粗粒雪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同于雪层剖面厚度的变化,不同的是粗粒雪层厚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趋势大于细粒雪层。

图4.12 1号冰川雪坑深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污化面按其形成季节的不同分为冬春季污化和夏季污化(杨大庆,1988)。冬春季污化是由于冬季降雪很少,同一冰雪面长期暴露于大气中,经风力搬运来自远处的沙尘和周围山体表面的风化碎屑物质迁移、沉降于冰雪表面而形成,颜色呈淡黄色,一般被春季降雪覆盖。夏季污化一般形成于夏末,融水在渗浸过程中携带雪层剖面中不同层位的污化物迁移、滞留于某一层位而形成,颜色为黄色,一般被秋季降雪覆盖。如图4.13,1号冰川雪层剖面中的污化层数目随海拔高度升高明显增多,污化层深度显著增大。东、西支分别大致在海拔4050 m和4200 m以下,雪层剖面中只有一个污化层,颜色较浅,污化层的最大深度在50 cm左右。东支在海拔4050~4150 m,西支在海拔4210~4260 m,污化层数目较多,东支最多有4个,西支最多有5个;东、西支污化层的最大深度分别为160 cm和210 cm。东、西支分别自海拔4150、4270 m至顶部,雪坑中的污化层的数目减少为1个,且污化的深度变浅。(www.xing528.com)

图4.13 1号冰川雪坑剖面中污化层的深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雪层剖面的层位特征反映了冰川不同海拔区域积累、消融程度的差异和成冰作用的不同。在高海拔区域(东支在4116~4134 m,西支在4224~4276 m),雪层剖面主要由风板-新雪-细粒雪-中粒雪-粗粒雪组成;在海拔较低处和西支顶部区域(东支在3923~4080 m,西支在3976~4200 m和4484 m左右),雪层剖面较为简单,主要由新雪(风板)-细粒雪-粗粒雪组成;在冰舌末端和东支顶部区域(东支在3890 m以下和4224 m左右,西支在3926 m以下),层位剖面最简单,主要由风板-中粒雪-粗粒雪组成。

目前1号冰川顶部的冰雪特征较为显著(李忠勤,2005),东支为:①雪层厚度较小(约40 cm),局部区域的冰川冰面直接外露;②层位剖面简单,以中粒雪和粗粒雪为主,无新雪和细粒雪层(如雪坑E19,海拔4224 m;雪坑E20,海拔4225 m);③雪层剖面中只有一个污化层,位于冰川冰面上部,颜色很深,为强污化。这与冰川消融的加剧和气温持续升高,造成冰川冷储减少有很大关系。气候持续转暖,加之东支顶部冰川末端朝南,不远处存在裸露岩石,大量接受太阳辐射,造成冰雪消融强度增大,消融量剧烈增加。西支为:①雪坑深度较小(约55 cm),较东支稍大,剖面特征比东支复杂,有新雪和细粒雪发育;②雪层剖面中仅有一个污化层,位于附加冰面上部,强度弱,颜色很浅,需仔细辨认才能识别。这表明西支顶部冰雪的消融强度远小于东支顶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