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记石滩,全面开垦,崇文尚礼

印记石滩,全面开垦,崇文尚礼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村落在增江三角洲广为分布,如碧江、石滩、桥头、金兰寺、葵湖、元美、田心、塘口、仙塘、郑田、顾屋、岗尾、旧山吓等,表明增江三角洲已经得到全面开垦。宋元时朝,石滩走出了4位进士、20名举人及一位女诗人。宋末,石滩元洲水头坊还孕育出一位女诗人单县君,有诗载《罗浮山志》。宋元时期,石滩的雅儒之风及崇文尚礼之风盛行还表现在建筑上。此外,宋时石滩遗迹还有刘母吴氏夫人墓。

印记石滩,全面开垦,崇文尚礼

石滩的广府民系及其文化成熟于宋元时期。

宋代村落在增江三角洲广为分布,如碧江、石滩、桥头、金兰寺、葵湖、元美、田心、塘口、仙塘、郑田、顾屋、岗尾、旧山吓等,表明增江三角洲已经得到全面开垦。正如史书所说的,“凡较高或近山丘的平原,已为南雄迁入的难民开垦”。

唐末藩镇之乱,五代十国烽烟四起,宋朝经常受辽金侵扰,中原每有战乱,必有北人南迁,相对安定的珠江流域成了避乱者的桃花源。盖宋元时期有三次大规模的南迁:两宋之际形成第一次中原移民高潮,历时一个半世纪:一次是咸淳六年(1246);另一次是德祐二年(1276)。南雄珠玑巷是唐宋时期中原及江南人民南迁的聚居之地,几百年间,先民一批批度岭而来,又一批批望南而迁。迁到增江三角洲定居的各族群,大多是江南移民,不少族群曾在珠玑巷聚居过,有的直接从珠玑巷迁来,有的从珠玑巷迁至番禺、东莞然后再迁往石滩。

珠玑巷人南迁,促进了增江三角洲的发展。各族群把江南治理低洼地的经验运用到治理三角洲上:或沿江修筑堤围,或防水垦沙,开辟沙田,或把沙滩淤积成陆,垦辟成良田。石滩,那一望无际的桑田,是宋代以后源源迁来的各个族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珠玑巷人南迁,不仅促进了增江三角洲的开发,带来了先进的治河开垦经验,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或江南的“流风遗韵”“衣冠气习”,带来了“崇文重教”的缙绅雅儒。因此宋代石滩教育勃兴,各族群以通经学古为尚,“振翰云霄,多跻通显”。

宋元时朝,石滩走出了4位进士、20名举人及一位女诗人。

南宋隆兴二年(1164),石滩顾屋村顾氏族群的顾宗哲考取进士;

南宋宝庆二年(1226),金兰寺姚氏族群的姚大义高中进士;

南宋淳祐元年(1241),石滩岗贝单氏族群的单崔明、单有明同获进士功名。

宋末,石滩元洲水头坊还孕育出一位女诗人单县君,有诗载《罗浮山志》。关于单县君,《增城县志》载:“单县君者,敦煌单道开之裔也。”“生而颖悟,闻言成诵,自号绿原道人。”(www.xing528.com)

此外,元洲、岗贝、顾屋、石滩墟还培育了一大批举人和乡贡,外出为官者多达数十人,把石滩人的气质带到全国各地。

宋元时期,石滩的雅儒之风及崇文尚礼之风盛行还表现在建筑上。

石滩现有的宋元遗迹不多,仅有旧山吓的香火堂和仙塘村的冯氏宗祠。

旧山吓香火堂建于宋朝,之后虽有修葺,但仍保留宋代风格。该堂为砖木石结构,红砂岩石石脚,碌灰筒瓦面,灰塑博古脊,花岗石檐柱,硬山顶,墙体上端施大幅人物、山水、鸟兽彩绘,洋溢着浓郁的岭南广府文化气息。

仙塘冯氏宗祠建于南宋。该祠为砖木结构,红砂岩石门夹,水磨青砖墙,红砂岩石石脚,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头门立两根石檐柱,后堂六根石檐柱,天井带两廊。石刻、灰塑精雕细刻,檐板及梁架木雕精致细腻,墙体上端施大幅人物、山水彩绘,极显宋朝时张扬的富丽堂皇之风。

民间建祠立祀肇始于宋。石滩的宋祠,可谓是开增城祠堂之先。

此外,宋时石滩遗迹还有刘母吴氏夫人墓。该墓位于永宁街南香山,始葬于宋,是麻车的始祖墓,明朝有维修。墓依山势而建,呈交椅状,灰沙夯筑。由护岭、垄环、平台、坟头、山手、踢靴、享堂、月池组成。吴氏夫人是番禺刘村始祖宋绍兴进士、兵部尚书刘汉明原配。石滩麻车宋时由番禺刘村迁来。

香火堂、冯氏宗祠和吴氏夫人墓以自身的特点告诉人们,在宋元时期,广府民系已经主宰石滩大地,他们对石滩的成功开发,使他们取得了对当地的控制权,成了当地的主人。同时,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也以自身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广府文化所特有的魅力,表现出石滩各族群挥洒于建筑上的智慧和艺术。尤其是香火堂和冯氏宗祠,在追求殿堂庄严肃穆意境的同时,点缀乡间田园诗意,以求艺术的亲和力,很值得人们参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