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城文明之源:印记石滩

增城文明之源:印记石滩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滩金兰寺是岭南史前文明的名片之一,被称为“岭南远古文明的一个亮点”。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特征。金兰寺是珠江流域史前文明的缩影,是增城的文明之源。其中以夹砂陶绳纹高领罐为主要特征,表明石滩在新石器末期正向青铜文化过渡;以泥质夔纹陶为代表的几何印纹陶则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时期。

增城文明之源:印记石滩

远古增城扬州,春秋时期属百越地,战国时期一度称扬越。总之是越人栖息之地。生活在华南、珠江三角洲、福建等地的甑皮岩人、河宕人、昙石山人都为蒙古南亚人种,统称百越,其形象代表是东莞蚝岗人。

石滩金兰寺是岭南史前文明的名片之一,被称为“岭南远古文明的一个亮点”。

金兰寺遗址位于石滩金兰寺村北面的台地上。遗址于1956年发现,范围达一万平方米。遗址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四叠压文化层。出土有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时期的石斧、石锛、牛骨凿、锥、夹砂粗陶、磨光红陶、彩陶;器形以瓮、罐、缶类居多,还有圜底钵、直圈足豆和平底盘等残片;还出土春秋战国青铜镞,秦汉时期的布纹瓦、墓砖,唐宋时期的陶瓷瓦片。遗址中贝壳堆积暴露,散布地表,俯拾皆是。遗址还发现汉墓多座,人骨结构测定其具有蒙古人南亚种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特征。特别是陶瓷,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图案,故称仰韶文化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考古学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古越族已在珠江流域繁荣起来,金兰寺所处的增江流域也位列其中,他们分布于河旁的台地或平原,或分布于河边的山岗前,“被发文身”,“短绻不绔”,“短袂攘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或下河捕捞,或逐水开垦,或打磨石器以作工具,或烧制陶器以宜生活,或制作舟楫以便涉水,创造出堪比中原的百越文化。(www.xing528.com)

金兰寺是珠江流域史前文明的缩影,是增城的文明之源。

如果说金兰寺遗址是河潮型遗址,即贝丘遗址,那么石滩的另一遗址,即围岭遗址则属河岸型遗址。围岭遗址位于石滩镇西福河东岸的南壆村。2001年发现。该遗址发掘出新石器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的石器、陶器、骨器。石器有双肩斧、锛、刀、矛,石器中有穿孔的;陶器以灰褐色夹砂陶为主,器形有圜凹底器和圈足器,有高领罐、折腹罐、圜底釜、豆、盘、杯、碗、支座等,饰有绳纹、曲折纹、云雷纹、菱格凸点纹等,有少量的黄褐色釉和陶壶、陶豆残片。其中以夹砂陶绳纹高领罐为主要特征,表明石滩在新石器末期正向青铜文化过渡;以泥质夔纹陶为代表的几何印纹陶则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时期。骨器有骨锛、骨饰品和骨兽。该遗址还发现10座东汉墓和房址、灶坑。

史韵见于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以自身的历史印痕诉说着先秦百越先民的生产和生活,诉说着先秦百越先民创造史前文明的历程。遗址,是一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史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