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推荐的方法(以下简称规范法)是另一种形式的分层总和法。它也采用室内试验的压缩性指标,运用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将分层厚度扩大到自然土层厚度,并引入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1.计算公式
规范法提出的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s——地基最终沉降量(mm);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也可按表3.6采用;
n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p0——对应于荷载标准值时的基础底面附加压力(kPa);
Esi——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按实际应力范围取值(MPa);
zi,zi-1——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和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
——基础底面的计算点至第i层土和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第2章相应表查用。
2.公式的推导
1)均质地基
假定土的压缩模量Es不随深度变化,则基底至地基任意深度z范围内的压缩量为(图3.12):
式中——从0到z范围内的附加应力面积。
故式(3.20)给出了地基变形的一个概念;地基的压缩变形等于附加应力面积除以压缩模量。
图3.12 均质地基
因为σz=αcp0(αc为基底下任意深度z处的地基附加应力系数)。根据定积分的中值定理,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使下式成立:
我们称α为深度z范围内的竖向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则均质地基的变形计算公式为
2)成层土地基
设第i层土在p0作用下的压缩量为(图3.13),则由式(3.15)~(3.17)可得:
则在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范围内总的计算沉降量为:
图3.13 成层土地基
再考虑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即得地基最终沉降量,见式(3.19)。由此可知式(3.22)是式(3.24)的特例。另外注意αi与αc不同,αi是指基底至第i层底部全部土层的附加应力系数平均值,而非地基中某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i仍根据m=l/b,n=z/b查表确定。(www.xing528.com)
3.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的确定
(1)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时,按相对变形比控制zn值。
规范法规定zn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 Δs′i——在计算深度zn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沉降值;
Δs′n——在由计算深度zn处向上取厚度Δz的土层计算沉降值。
该深度向上取厚度Δz,其数值可由基础宽度b查表3.5确定,如果确定的zn深度下仍有较软土层时,应向下继续计算。
表3.5 计算厚度Δz值
(2)无相邻荷载的影响,基础宽度在1~50 m时,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zn值:
式中 b——基础宽度(m);lnb为b的自然对数值。
在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zn可取至基岩表面;当存在较厚的坚硬黏性土层,其孔隙比小于0.5、压缩模量大于50 MPa;若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量大于80 MPa时,zn可取至该层土表面。
4.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规范法在总结我国工程建设中大量建筑物沉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引入修正系数ψs来反映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其修正方法如下:
式中 s——实际最终沉降量。
通过对大量实际工程资料的统计分析,规范提供了一个采用表值(见表3.6)。
表3.6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注: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Ai——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Esi——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值,压缩层厚度范围内的土层模量取值。
【例题3.3】试用《规范》法计算例题3.2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解】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采用下式,计算结果详见表3.7。
表3.7 例题3.3计算表格
按规范确定受压层下限,zn=2.5(2.5-0.4ln2.5)=5.3 m;由于下面土层仍软弱,在③层黏土底面以下取Δz厚度计算,根据表3.5的要求,取Δz=0.6 m,则zn=7.6 m,计算得厚度Δz的沉降量为0.03 cm,满足要求。
由5258kPa 并假定fk=p0,查表3.6得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1.17。那么,最终沉降量为:
s=ψs∙s′=1.17×9.34=10.98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