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国建筑工程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国建筑工程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建筑工程中成功地处理了许多大型和复杂的基础工程。1920年,法国学者普朗特发表了地基剪切破坏时的滑动面形状和极限承载力公式。1925年,美国土力学家太沙基出版了《土力学》一书。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国建筑工程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1.国内的发展历史

我国木桩基础的使用源远流长。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7 000年前钱塘江南岸沼泽地带木构建筑下的木桩为世所罕见,公元前532年在今山西汾水上建成的三十墩柱木柱梁桥(《水经注》),以及秦代所建渭桥(公元前221—公元206年,《三辅黄图》)等也都为木桩基础,再如郑州隋朝超化寺打入淤泥的塔基木桩(《法苑珠林》)、杭州湾五代大海塘工程木桩等都是我国古代桩基础技术应用的典范,雄辩地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建筑工程中成功地处理了许多大型和复杂的基础工程。例如:利用电化学加固处理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地基,解决了施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的困难;在万里长江上建成的十多座长江大桥(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及其他巨大工程中,采用管柱基础、气筒浮运沉井基础等,成功地解决了水深流急、地质复杂的基础工程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岩土工程勘察、室内及现场土工试验、地基处理、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地基处理方面,振动碾压、振动水冲、深层搅拌、高压旋喷、粉体喷射、真空预压、强夯以及各种土工聚合物和托换技术等,在土建、水利、桥隧、道路、港口海洋等有关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

2.国外的发展历史

1773年,法国科学家库仑(C.A.Coulomb)创立砂土抗剪强度公式,提出挡土墙压力的滑动楔体理论。

1856年,法国工程师达西(H.Darcy)研究砂土的透水性,提出层流运动的达西定律。(www.xing528.com)

1857年,英国科学家朗肯(W.J.M.Rankine)从另一途径研究了挡土墙的土压力理论。

1876年,捷克斯洛伐克工程师文克尔(E.Winkler)提出了铁轨下任一点的接触压力与该点的沉降成正比的假设。

1885年,法国物理学家布辛尼斯克(Boussinesq)求得了半无限弹性体在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与变形的理论解答。

1915年,瑞典的彼得森(Petterson)首先提出土坡稳定分析的整体圆弧滑动面法,后由瑞典的费伦纽斯(Fellenius)及美国的泰勒(Taylor)进一步发展。

1920年,法国学者普朗特(L.Prandtl)发表了地基剪切破坏时的滑动面形状和极限承载力公式。

1925年,美国土力学家太沙基(K.Terzaghi)出版了《土力学》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