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将物质的聚集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以及由液、固两种形态构成的高度分散体系,称为胶体物质。物质的宏观聚集状态及性能取决于其内部质点间的距离和结合力。
图2-1所示为物质内部质点间的作用力、作用能量随质点间距的变化曲线。由图2-1可见,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曲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A,即质点间距r=a0。当质点之间处于该距离时,相互作用力的合力为0,作用能量最小,该点称为平衡位置或平衡距离(对于晶体叫做晶格常数)。当质点间距离小于a0时,质点间表现为排斥力,且随着距离减小,排斥力趋于无穷大;当质点间距离大于a0时,质点间表现为相互吸引力,随着距离增大,吸引力上升,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下降,最后趋于零。因此,宏观上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包括流动)或破坏,取决于其内部质点之间的平衡位置是否被打破。例如固体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距离较小,相互间作用力较大,欲使质点之间距离变化需要较大的外力,因此具有固定的形状,使其变形或破坏需要一定的外力;而液体和气体内部质点之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较弱,在微小外力下即可产生流动或变形,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
图2-1 物质内部质点相互作用力、能量与质点间距的关系(www.xing528.com)
建筑材料多数以固态或胶体状态存在,其变形能力和强度取决于内部质点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由图2-1所示的合力曲线可以看出,欲将质点间距离缩小(即压缩),需要克服排斥力,且随着质点越接近,斥力无限增大,要将两个质点压缩至距离为0是不可能的,因此从理论上讲材料是不能被压破坏的;但是质点间的引力存在最大值,即拉伸强度有极限值,欲将两个质点拉开,则需要克服质点间的吸引力,随着距离增大,所需要克服的吸引力增大,当外力克服了吸引力最大值时,则可使两个质点完全分开,即破坏。
作用力F-r曲线在平衡位置两侧较小范围内接近直线,在此范围内,当材料受拉力或压力作用时,内部质点之间的距离与外力成正比,宏观上表现为材料的长度变化与作用力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虎克定律,而F-r曲线在r=a0处的斜率就是该材料的弹性模量。而能量U-r曲线在最小值左右是不对称的,当原子间距增大(向右侧)时曲线上升的幅度较小,即所需提供的能量较小;而当原子间距减小(向左侧)时曲线上升幅度较大,并趋于无限大,即需要外部提供较多的能量。因此,当原子或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时,质点间距将随振动加剧而增大,即向右侧进行。在绝对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材料内部质点的振动程度与温度成正比,因此材料受热时将产生膨胀,同时质点间的结合强度被削弱,所以温度升高时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如果持续受热升温,原子的振动会达到使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的程度,此时固体发生熔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