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国寺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属于寺内的古迹有墓室、碑刻。
德贤墓,在寺西侧,正对大殿前廊位置的山坡上。原有塔,至民国十年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了。将来如有可能进行考古发掘,或可得知其原貌。
重要碑刻现嵌于大殿前院落两侧的粉墙上,东墙上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灵山保国寺志序》碑(图7-1),西墙上有《培本事实碑》,碑文详见民国《保国寺志》卷七—碑碣。
图7-1 保国寺藏寺志碑拓片
其中的两座唐代经幢保存完好,现置于天王殿前。东侧者建于开成四年(839年),由幢座、幢身、幢顶组成,八边形平面,幢座采用须弥座式,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壸门,内雕一佛像,座顶刻仰莲及卧龙,幢身刻陀罗尼经,幢顶于飞檐上覆一带云纹的顶盖,其上应有宝顶,现已缺失。这座经幢,比例匀称,造型古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图7-2、图7-3)。此幢原藏宁波慈城普济寺。西侧的另一座经幢也为唐幢,建于大中八年(854年),也为八边形幢,但比例造型不如前者。此幢原属鄞县永寿庵。据《鄞县志》载,“此幢本刻尊胜经”,现字已漫漶不清(图7-4)。
大殿石阶前尚存古井一口,名骠骑井,以附会汉骠骑将军舍宅为寺之说。井深10米,井口直径0.44米,旧时曾为寺院僧众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据传当年水质清冽甘甜。
从寺内所藏的几件后世的砖石雕刻物,如宋代“剔地起突”雕云龙纹石几残迹、明代圆雕石像生、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浮雕历史人物故事图砖门屏以及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高浮雕人物故事图香炉石须弥座等(图7-5 ~图7-8)。从这几件石质文物看到中国古典建筑中雕刻风格的转变,它们与保国寺内所存各个年代的建筑之风格可以相互印证。
保国寺是一座具有宗教建筑群的完整性和变迁的可读性之寺院。目前在中国南方保留早期木构建筑的佛教寺院中,往往建筑物不多,从现存的建筑中已经难以觉察其盛期规模,如前述之华林寺。稍晚些的江南几座保存元代建筑的寺院,如金华天宁寺、上海真如寺等,皆规模不大,未能有更多的建筑存留。但保国寺与它们不同,无论是寺院布局,寺中的木构建筑、石刻都保留着不同的时代信息,仅就枓栱而论就有北宋时期、清代、清末的等。因此,保国寺是江南唯一既有早期建筑,又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保存建筑遗物最多的、较完整的一座寺院。虽然其在后世重修和增建的殿宇较多,但却真实地记录了这座寺院变迁的状况,呈现出一部活的历史,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寺院发展变化,并且还保留了两部《保国寺志》,可资对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无愧为中国古代江南佛寺之瑰宝。
图7-2 保国寺东侧唐代经幢(原藏宁波慈城普济寺)
图7-3 保国寺东侧唐代经幢莲座
图7-4 保国寺西侧唐代经幢(原藏鄞县永寿庵)
图7-5 宋代“剔地起突”雕云龙纹石几残迹
图7-6 明代圆雕石像生
图7-7 清嘉庆元年(1796年)浮雕历史人物故事图砖门屏(16件)
圯桥授书
北海牧羊
伯牙操琴(www.xing528.com)
倪迂洗桐
东坡爱砚
敬姜教勤
写经换鹅
博士传经
东篱采菊
孤山放鹤
候涛题壁
敦颐爱莲
踏雪寻梅
商山四皓
神童特慧
图7-8 保国寺藏清咸丰五年(1855年)高浮雕人物故事图香炉石须弥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