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国寺:佛法与世法并融

保国寺:佛法与世法并融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国寺在弘扬、传承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伦理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永斋为何讲这般法语,他自己做了回答:“佛法皆从世法施”,他只不过是在“山寺内寄浮生”而已。这些僧人在宣传本宗教理的同时,仍然难以摆脱“世法”的约束。因此不仅在他们传道时要向皇帝顶礼膜拜,而且在佛门遇到难办的问题之时,仍要求助于“世法”。

保国寺:佛法与世法并融

中国属伦理文化的国家。保国寺在弘扬、传承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伦理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存在于寺院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于寺僧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佛教宗派众多,保国寺中兴大师德贤为天台宗的传人,经过了若干代的传承,再加上禅宗净土宗的流行,到了清代他们受世俗化影响已经较深,例如保国寺住持的法语中所反映的内容即表现出浓厚的世俗化气息。虽说“法语者宣扬佛法之语也”但在寺僧的法语中却出现了以下的词句:

常斋法语:

“此一瓣香如天普霞,似地普擎……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躬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一 瓣香恭为郡邑文武大人……

此一瓣香敬为保国堂上天台嗣教德贤祖师、元览开山第一代、上德下芳,豫老和尚水木之恩。

此一瓣香专为五垒传派本师父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

这样的内容不仅止一例,还有“皇仁普被,帝德遐敷,慧日常明,慈云偏覆,当举世清平之际,正善信种福之时……”[12]

敏庵法语:

“皇恩普被法语均沾”

永斋法语:

“今上皇帝圣躬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齐着,太子千秋,文武大臣和郡檀那(施主)诸大护法,禄位高增。”

永斋为何讲这般法语,他自己做了回答:“佛法皆从世法施”,他只不过是在“山寺内寄浮生”而已。这些僧人在宣传本宗教理的同时,仍然难以摆脱“世法”的约束。因为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厚土壤,酿成皇权至上,皇权永远大于教权,而不像欧洲,在多数历史时期教权大于皇权。因此不仅在他们传道时要向皇帝顶礼膜拜,而且在佛门遇到难办的问题之时,仍要求助于“世法”。例如寺内所存的一些碑刻,便是历史的见证。现寺内存有嘉庆十二年(1807年)“县示碑”,谈及个别寺僧变卖寺产,住持请求官府介入,后由县衙专门张贴告示,这则县衙的告示,由保国寺住持永斋和其管辖的山灵寺住持胜庵刻碑,刊立存照。在碑文中写道:

“窃思寺产本无变卖之例……唯求护法勒石永禁,得以昭垂永远,……为此示仰该住僧及居民等人知悉,所有后开该寺户田,不得混行欺占谋卖,如敢仍蹈前辙,许即指明秉县以凭,照律究办,决不稍予宽贷(待),其各凛遵毋违,特示。嘉庆十二年六月(1807年)。

保国寺方丈永斋同徒山灵寺住持胜庵刊立”[13]

寺产是该寺的经济命脉,关于寺产的管理寺院住持专门立碑,如道光元年(1820年)永斋所立《斋田碑》中写道:

“今将豫祖及历代创置,并我师所置田亩,除元览斋山灵寺拨归外,存田二百五十余亩,其二十九亩九分前已勒石,今复勒未刻入之田二百二十亩零,及所师并予所增之田五十四亩八分零。……以上开勒之碑田,系本寺法乳堂历代渐次所置,务农耕种以保佛火,以济僧众,传诸不朽,毋得荡废。”[14]

但是仅仅靠碑仍不能保住寺产,于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又有一则县示碑,再次申明如遇违禁,照律究办,内容与上述者大同小异。保国寺主持频频求助“世法”解决佛门内部之事,约束寺内寺外一切纷争,这在中国是不足为奇的事。

其实何止“世法”,世情在僧徒的心目中也是难割舍的。从《寺志》所载清代僧人入寺的情况看,相当多的是来自寺院附近的农村,且多为家贫或父母双亡,被送到寺院出家,年龄都不大,最小的仅4岁,稍大的7岁,他们进入佛门之时尚为年幼的孩童,很难说得上有什么信仰,他们虽说是在寺院中成长的,但不是为了修炼成佛的信念,也不是为了寻求往生净土的归宿,而是由于生活所迫。在《枕善诗草》[15]中僧人慎斋的诗作便是他人生旅途信念的自白,在当时的寺院僧人中具有典型意义,现摘录如下:

咏怀

本是贫贱子,那得厕僧伦,

想是无为化,不论富与贫,

披薙并受律,长悟清净因,

奈何袈裟上,尤有万斛尘。

「秋夜思」

夜静悠悠俗虑生,愁听风雨似调筝,

椿凋稚岁应谁视,萱冷冠年与佛盟。

忆昔劬劳违虎义,愧今定省失乌情,

可怜容貌无从觅,使我凄凉泪欲倾。

「感怀」

世事尽虚空,人生一梦中,

百年弹指过,莫问达和穹。

「病感二首」

悠然病患染微躬,日夜相持气未充,(www.xing528.com)

竹榻萧条心自了,山房寂静意何穹,

但听啼鸟清风里,惟见飞花细雨中,

凄恻一身真是幻,方知悟道尽归空。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不情愿的去接受佛教的哲学啊。因此他接着写道:滥厕僧伦数十年,不知经典不知禅,常观日没青山外,每见春来绿野前,悲到椿萱双泪汨,愁深影形两相怜,酸痛病彻温寒里,素志依然断俗缘。

可见其在病榻上的心情,不仅想到自己而且想到父母,但身在佛门,虽然已是身在僧伦数十年,仍需立志断俗缘。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在其诗中说:

「自箴」

几番立志断尘嚣,尝被痴猿驿马摇,

闹乱六根为乐府,迷将五蕴作宾寮,

年华渐渐摧我老,本性殷殷虽事凋,

转展绳床思觉路,斯回誓欲出云霄。

他后来在诗作中不止一次地反映出人生如梦,虚度年华的心情:“浮生似梦”“修短随时尽,守身了此生”“苦乐由来都是梦,佛灯何日不常明”“六十年华有几何,况今三十已蹉跎”,最后自觉惭愧,在诗中写道:

「自愧」

德行全无道未知,只承慈命伴莲池,

六时忧造恒沙业,惭愧人呼我是师。

慎斋的《枕善诗草》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寺僧的思想、情怀,为我们研究佛教在封建社会晚期的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殿前檐廊

【注释】

[1].[清]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先觉。

[2].[清]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上,艺文,横山裘琏,癸巳暮春被放后访显斋禅兄。

[3].[清]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先觉。

[4].前部住持史料据嘉庆《保国寺志》卷下,先觉。胜庵——耕斋史料据民国《保国寺志》卷五,先觉。

[5].民国钱三照重纂《保国寺志》卷三,古迹,隐名士诗。

[6].[清]嘉庆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先觉,公达大师。

[7].[清]嘉庆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先觉,明豫庵大师行状。

[8].[清]嘉庆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显斋禅师

[9].[清]嘉庆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唯庵禅师。

[10].[清]嘉庆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常斋禅师。

[11].[清]嘉庆敏庵辑《保国寺志》卷下,先觉,“宋山门鼻祖三学法师德贤尊者”条。

[12].民国钱三照重纂《保国寺志》卷六,法语。

[13].民国钱三照重纂《保国寺志》卷十,辖院,县示碑。

[14].民国钱三照重纂《保国寺志》卷七,碑碣,斋田碑。

[15].民国钱三照重纂《保国寺志》卷十一,遗唱,《枕善诗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