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拼合柱与瓜棱柱对保国寺大殿的意义与装饰

拼合柱与瓜棱柱对保国寺大殿的意义与装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造法式》中之所以出现拼合柱与保国寺大殿这样的柱子之做法应不无关系。大殿的拼合柱是使用小料充大材以承重载的最早例证,将拼接缝隙作成瓜棱外形更是匠心独运。作者的理由是发现了柱上的大斗带有管脚榫的卯口,而现存的拼合柱无法与之吻合,并认为“保国寺大殿的宋构瓜棱柱做法的意义则在于装饰。”但并不能因此把瓜棱柱看成仅仅是出于装饰,否定瓜棱柱的产生与拼合柱的有机联系。

拼合柱与瓜棱柱对保国寺大殿的意义与装饰

保国寺大殿为现存使用拼合柱的最早遗物,这种做法在早期北方木建筑遗物中未见实例。《营造法式》卷三十所载拼合柱图样[10](图5-1),在《营造法式》颁行以后的建筑中也未见使用者留存。保国寺大殿便成为证明拼合柱在宋代确实存在的例证。《营造法式》中之所以出现拼合柱与保国寺大殿这样的柱子之做法应不无关系。大殿的拼合柱是使用小料充大材以承重载的最早例证,将拼接缝隙作成瓜棱外形更是匠心独运。这种做法反映出自宋开始木构用材已朝省料方向发展。

近年出版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11]对现存的“四内柱及其四段合拼合构造,既非宋代原物,也非原初宋式,而是后世修缮时,因应于厅堂构架换柱施工所采取的构造措施。因此,保国寺的瓜棱柱并不能成为宋代江南使用拼合柱的例证。”该书通过分析提出原初的内柱应为整木柱。作者的理由是发现了柱上的大斗带有管脚榫的卯口,而现存的拼合柱无法与之吻合,并认为“保国寺大殿的宋构瓜棱柱做法的意义则在于装饰。”

图5-1 《营造法式》所载拼合柱图

对于上述内柱并非原物,可以认同,但原初是否为整木柱,值得进一步探讨。《营造法式》对拼合柱的记载,说明当时出现了拼合柱的做法,出现的原因有着节省大木料的社会背景,使用拼合柱的建筑各有自身的原因。保国寺大殿使用拼合柱首先是结构受力的需要,四内柱不仅高度达8米多,而且柱身所需开挖的卯口多,四面都有,如果分成四个方向来分析,以东南前内柱为例:

(1)东西方向的西侧自上而下所开的卯口有:a屋内额、b扶壁丁头栱、c扶壁丁头栱、d屋内额、e扶壁丁头栱、f扶壁丁头栱、g木枋、h扶壁丁头栱、i木枋、j扶壁丁头栱、k屋内额11个构件的卯口。

(2)东西方向的东侧自上而下所开的卯口有:a劄牵、b丁头栱、c山面乳栿、d丁头栱、e丁头栱5个构件的卯口。(www.xing528.com)

(3)南北方向的南侧自上而下所开的卯口有:a藻井间木枋、b三椽栿、c丁头栱3个构件的卯口。

(4)南北方向的北侧自上而下所开的卯口有:a四椽栿、b丁头栱、c丁头栱、d顺栿串4个构件的卯口。

这些互相穿插的卯口共23处,并集中在柱身的上部1/3,它们对于一条整柱子的强度会有严重的削弱,如果用四段合的拼合柱,则可减少这种削弱。不过当初的四段合的拼合柱应当是按照《营造法式》样中的拼合方法制作(图5-2)。伴随而来的便是拼缝处表面贴上木片,自然会形成瓜棱柱。但后来修缮中不可能再做出如此严密的拼合方式,于是改成现在所见的拼合方式,使用4条圆木拼在一起的瓜棱柱(图5-3)。

按上述的分析推测,当年四内柱采用拼合柱,周围的其他柱子也随之使用拼合柱,为了装饰效果的统一,对于整木柱也采用了瓜棱柱,只不过对于礼佛者主要的活动场所做了八棱,对于后部的柱子简化了,作成六棱或四棱的瓜棱柱。但并不能因此把瓜棱柱看成仅仅是出于装饰,否定瓜棱柱的产生与拼合柱的有机联系。在江南的一些同时代的石塔上也可见到使用瓜棱柱的例子,这些可以说纯粹是仿木构的做法,没有构造之需,仅仅在于装饰。

图5-2 大殿内柱瓜棱做法还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