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中的16根柱子全部为瓜棱柱。有三种不同高度,外檐柱与前内柱、后内柱高度皆不等。柱子断面形式也不同,共有六种做法,即瓜棱拼合柱两种、包镶式瓜棱柱、整木柱3/4带瓜棱、整木柱1/2带瓜棱、整木瓜棱柱等。之所以出现这样多的断面形式与柱子所在的位置有关,其处理原则是前檐柱和四根内柱一周皆做瓜棱,两山的外檐柱及后檐平柱朝向室外的一面做瓜棱,朝向室内的一面仍为圆弧。后檐角柱便将整木柱加工成3/4带瓜棱的形式(图4-6)。
瓜棱柱的做法有四种:
用整木料加工而成,如前东侧檐柱。
前、后内柱是将四条断面小的圆木料,用木楔两两贯通,拼成一体,再用辅助木片拼贴小圆木之间的凹陷处,形成八棱。
前檐西角柱则采用三条不同断面的圆木料拼成。
前檐西侧平柱采用包镶柱的做法,中间用一条细木料,外部再贴一层由窄木片拼成的瓜棱,在每条瓜棱上均可见透榫痕迹。
殿内所有柱子皆有收分,但未作卷杀。外檐柱有生起,角柱比平柱生起3厘米,小于《营造法式》用柱之制所载“平柱谓当心间两柱也,自平柱累进向角柱渐次生起,……,三间生高二寸”[2]之规定。外檐柱下径为54厘米左右,上径约44厘米,中部直径取51.2厘米,合两材一栔。外檐平柱高4.09米,柱高与柱径之比为8∶1。前内柱下径77厘米,合三材一栔,上径55厘米。后内柱下径70厘米,合三材半栔,上径65厘米(图4-7)。(www.xing528.com)
这种瓜棱柱在江南的砖石建筑中也曾见到,浙江昌化县建于宋绍兴年间的南屏塔。福建福州建于宋宣和间的水南塔,并一直流传至明代初年。瓜棱柱的出现,是由于拼合柱所导致的一种处理柱子表面的方式,它既能节约木材,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大殿的拼合柱是使用小料充大材以承重载的最早遗物,将拼接缝隙作成瓜棱外形更是匠心独运。这种做法反映出自宋开始木构用材已朝省料方向发展。
图4-6 大殿用柱图
北宋大殿瓜棱柱视频
图4-7 瓜棱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