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寺东有凸起之小峰小灵山,还有象鼻峰,被称为保国寺的左辅,那里旧有望日台,可供人们观赏日出。寺西有狮子岩,被称为保国寺之右弼。保国寺所在的环境既有深山藏古寺的隐蔽性,又有寺院观海曙的开阔性,甚为难得。不仅如此,王安石的诗句“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5]当年保国寺在选址之时,或许有意使寺门能接海潮音,诵经之声寺内外连成一片,以图利用海潮的永恒性象征寺院佛法的永续。
保国寺所在的灵山“发脉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转南而折东。崔嵬而特立者,鄮山之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开)数百丈为寺基。”[2]因此灵山被堪舆家称为寺的坐山。寺东有凸起之小峰小灵山,还有象鼻峰,被称为保国寺的左辅,那里旧有望日台,可供人们观赏日出。寺西有狮子岩,被称为保国寺之右弼。民国七年(1918年)曾在此建望日亭。更西有马鞍山、望海尖等山峰为陪衬,整个灵山绵延数十里。由于灵山面对大海,当人们来到藏于半山腰的保国寺,便可见到与城市寺院不同的景观,在这里“兰若隐云端,萦回路百盘,骇人啼怪鸟,障日耸危峦,僧磬竹阴晚,佛台花雨寒,相期观海曙,留宿待更残。”[3]寺院所处地段名为燕子窝,位于层层叠叠的小丘之上,入寺者从山脚上行,绕过重重山岗,跨过溪流浅滩,直到接近燕子窝,周围景观才豁然开朗。清晨东望,可见海上的曙光,傍晚西望,可观落日残阳。保国寺所在的环境既有深山藏古寺的隐蔽性,又有寺院观海曙的开阔性,甚为难得(图2-2)。不仅如此,王安石的诗句“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4]使人们觉得保国寺的选址可能还有另外的文化内涵。寺院面临大海,这正是一座佛寺所寻求的理想环境。“海潮音”本是自然现象,但常常被佛家比喻佛应时说法或僧众诵经的声音,《楞严经》载“佛与慈悲哀悯,阿南及诸大众,发海潮音……”[5]当年保国寺在选址之时,或许有意使寺门能接海潮音,诵经之声寺内外连成一片,以图利用海潮的永恒性象征寺院佛法的永续。
(www.xing528.com)
图2-2 灵龙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