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前期建筑活动增多,《东来第一山:》记载清代建筑修建情况

清代前期建筑活动增多,《东来第一山:》记载清代建筑修建情况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清代,重修一类的建筑活动增多。乾隆初僧体斋重修二帝殿、文武殿*。乾隆三十年重修天王殿殿基、铺石板,修殿前明堂。乾隆三十四年僧常斋新建柴房三间。乾隆四十六年山门、大殿悉被狂风吹坏,几无完屋。乾隆四十七年僧雪堂与敏庵分居,利用玄览斋旧基建新南房。乾隆五十二年常斋、敏庵重建法堂,民国十年改称观音殿,前悬方丈额,有楼屋五间两栋。*图1-5“一碧涵空”题字乾隆六十年僧常斋、敏庵重建天王殿,开广筑勘。

清代前期建筑活动增多,《东来第一山:》记载清代建筑修建情况

清代,重修一类的建筑活动增多。

顺治十五年(1658年)僧石瑛重修法堂。

康熙九年(1670年)僧石瑛重修大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这次的工程为:“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像”。此次的重修对于大殿的面貌改变很大,使大殿外观一改宋式建筑的原貌,而成为一般江南常见清代佛殿形象,即现代所存之面貌。

同时这次重修法堂、天王殿。于净土池四周立石栏杆,并将明代御使,正德至万历间人颜鲸(1515 —1589年)所题“一碧涵空”四字(图1-5),镶嵌于净土池北侧墙壁。嘉庆保国寺志》称这次的重修为又一次“中兴”,并对住持显斋大加褒扬。

康熙五十四年(1706年)住持显斋“鸠工庀材、培偏补陷”“未数年而轮奂备美”。

康熙年间重建、重修的建筑还有二帝殿、叠锦亭(亭前有古枫),文武殿*

乾隆以后保国寺的修建活动日渐频繁,大小修建共有14次,其中对大殿进行的修缮活动有两次。

乾隆元年(1736年)僧显斋自云堂迁建法堂东、西楼于荒基之上。这里所说的法堂东、西楼相当于现存“东厢楼”“西厢楼”所在位置。

乾隆初(1736年左右)僧体斋重修二帝殿、文武殿*

乾隆五年(1740年)僧唯庵、体斋营造法堂东、西楼,碓磨坊三间(在法堂西楼外侧,平屋三间,又称关房楼)*,建厨房平屋三间*

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庵、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并重修天王殿。

乾隆十九年(1754年)僧体斋、常斋新建钟楼,相传钟楼原在青龙山嘴,已废。同年在法堂东楼外建斋楼四间(又称斋堂)*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体斋到京师募金数百,并得到社会人士捐资,用以铸钟,重达3 000斤。次年题字、撰记。此时楼在文武殿东。(www.xing528.com)

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天王殿殿基、铺石板,修殿前明堂。改造碓磨坊为楼屋三间北首设过街楼与西楼通。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殿内外殿基悉以石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僧常斋新建柴房三间。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常斋、敏庵重修二帝殿、文武殿*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山门、大殿悉被狂风吹坏,几无完屋。常斋次第修葺,愈为完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僧雪堂与敏庵分居,利用玄览斋旧基建新南房。

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法堂东西楼(两厢各两间一弄,楼下为客厅*)。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常斋、敏庵重建法堂,民国十年(1921年)改称观音殿,前悬方丈额,有楼屋五间两栋。[1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敏庵、永斋新建祖堂。*

图1-5 “一碧涵空”题字

乾隆六十年(1795年)僧常斋、敏庵重建天王殿,开广筑勘。改造佛座、新装天王像。

乾隆年间的建设活动之后,建筑格局大体如今天所见状况,但钟楼不在核心区,布局仍然表现出唐宋时期的寺院有钟楼无鼓楼的遗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