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宗棠被巴陵史话的大伯乐陶澍看中

左宗棠被巴陵史话的大伯乐陶澍看中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晚,陶澍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十分投机。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于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七年,即他28岁—36岁期间,到安化陶家任教八年,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于是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了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两年后,即1850年,左宗棠已经是38岁的中年人了。

左宗棠被巴陵史话的大伯乐陶澍看中

道光十年(1830),18岁的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读书期间,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111],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112]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他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道光十一年(1831),19岁的左宗棠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113]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1832),20岁的左公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科场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而实现他的志向。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包括贺氏兄弟在内的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

道光十三年(1833),21岁左宗棠进京应考时,与胡林翼在北京见面交谈后,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道光十七年(1837),25岁的左宗棠在湖南醴陵主讲渌江书院期间,结识封疆大吏陶澍[114]。这是左宗棠人生转折最佳机遇。这年的春天,60多岁的陶澍回安化省亲,中途他来到年轻时曾经在醴陵工作过的地方。他到县公馆,看到公馆前一副对联大为震惊: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www.xing528.com)

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公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殊不知这位作者乃是渌江书院山长,年仅一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当晚,陶澍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十分投机。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大清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于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即他28岁—36岁期间,到安化陶家任教八年,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依然经营柳庄,编撰《朴存阁农书》,并对鸦片战争予以关注,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115]”等应对方针。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季,36岁的左宗棠返回湘阴柳庄,在家继续完成他的《朴存阁农书》一书。同时,对国家开展“洋务运动”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道光二十八年(1848),湘阴遭受洪灾,左宗棠赈济乡邻。同年,胡林翼鉴于人才难得,而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又极其需要用得上手的人才。于是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了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

两年后,即1850年,左宗棠已经是38岁的中年人了。当年正月,林则徐返乡特地约请左宗棠在长沙湘江边的船上见面。两人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116]。于是,他特地将自己多年在新疆整理的有关新疆的军事、地理、经济、风土人物等整套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推荐左宗棠,并称其为人才难得[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