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张谷英村的建筑格局。张谷英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并在清中期不断地完善,整个建筑以“礼制”规范构成,但又不受其拘束,在“礼制”的规范之下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建筑格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空前强化,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等级制度更是发展到极致。无论是建筑布局的组织原则,还是建筑的结构形式,亦或是在建筑色彩装饰等方面,无不充斥着“分尊卑”、“别贵贱”的建筑等级思想。
张谷英村屋顶鸟瞰图
首先,在屋顶的设计与建造上就划分出了等级规定。明清时期,屋顶等级依次可划分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等九个等级。明后期规定,庑殿式、歇山式的屋顶形式,只能用于宫殿、帝王陵寝、寺庙殿宇及州府一级的政府衙门房屋建筑之上,而平民的“房舍不得施用重檐”。民间一旦擅越,轻则抄没家产,重则杀头。平民房屋建筑的屋顶原则只能是“半坡顶”形制。
我们如果仔细考察张谷英村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它们不仅严格地遵循《明会典》和《大清会典》的规定,同时,还有所创新。张谷英村整个屋顶皆为朝廷规定的“半坡顶”形制。
二是,在屋身间架结构上划分出等级规定。明清时期,森严的建筑等级制度通过房屋的间架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封建等级关系的标志与象征。
《明会典》规定:
“公侯所居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屋三间五架;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门房三间五架;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庶人无论如何富有,可以建造几十所房子,但每一所房子的厅房都不得过三间。”
有趣的是在张谷英村的整个建筑体系中,凡到了“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的地方就转弯向旁延伸,没有一处建筑是超过这个规定的。但却不断地用这种方式向东西两旁不断地延伸,以至拓展成为一座由无数个独立的封闭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三是,明清时期,朝廷对民间建筑的台基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因为台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部分。古代一直认为台基“以高为贵”,《礼记·礼器》中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明清时期规定更加具体,《大清会典》记载:
“公侯以下,三品以上房屋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及庶民房屋台基高一尺。”
《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凡王府不遵定制,台基过高及房屋多建者,俱治罪。”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对台基尺寸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主人地位越高,台基就越高,从台基的高度便可以区分居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张谷英村的建筑台基均保持在一尺以下。但为了显示房主的尊贵,他们创造性地在大厅进门的门槛上增加了高度,既抬高房主的地位,又没有任何违规的嫌疑。
四是,明清时期,在房屋建筑装饰上,作出了等级规定。首先在门饰上就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明会典》记载:
“公侯门用金漆兽面摆锡环;一、二品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三至五品用黑油兽面摆锡环;六至九品用黑门铁环;堂舍门房皆不得施装饰。”
除铺首外,还有一种门饰极尽明清建筑之等级,即门钉。据《大清会典》记载:
“宫殿门设金钉。坛庙圆,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亲王府,门钉纵九横七。门钉间距:亲王七之二,侯爵以下至男爵递减至五五,均以铁。庶人无。”(www.xing528.com)
兽吻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也代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会典》记载:
“公侯屋脊用花样瓦兽,五品以上官皆用瓦兽。”
到了清朝,“职官一品、二品屋脊许用花样兽吻,三品至五品许用兽吻。”从数量上看,尾脊上兽吻的排列数量越多,代表的等级越高。如故宫尾脊单从仙人走兽的排列数量上讲,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因通常以九为最大阳数,中和殿、保和殿均为九个,其它殿上按级递减。
张谷英村形以兽吻的屋脊
张谷英村在明清期间的所有建筑屋脊中,几乎没有兽吻,而是采用巴陵民间在民宅建筑中普遍运用的开檐翘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朴实,大方、美观但却具有兽吻的形态。
五是,明清时期对建筑中的斗拱装饰也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它一开始具有传递荷载的作用。但自明代开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到清朝时,房屋的大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成为一种装饰和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重拱藻井虽官亦不许用[185]”的强制性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等级制度。
张谷英村在整个建筑中,没有一处为“重拱藻井”,但却将斗拱发挥到了极致的程度。整个建筑用一个个的“天井”连成一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两根立柱将斗拱支撑起来,斗拱再将井檐与房屋屋顶支撑起来,天井与井檐十分自然,既不显夸张,更无“重拱藻井”之嫌。
六是,明清时期对房屋建筑内的影壁也有着很重要的等级规定。影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门前的用于遮挡视线的装饰“壁”,也是封建等级的一种标志。明清时期皇宫里的“萧墙”,最精美当属故宫的琉璃九龙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主体有九条龙,庑殿顶设有五条脊,当中正脊上也有九条行龙,斗拱之间采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垫拱板,无不显示着天子“九五之尊”和皇权的不可侵犯。而民宅的影壁称“玄关”。古代,民间房屋建筑中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或土坯砌成,基本只有灰与白两种颜色。
斗拱将井檐与房屋屋顶支撑
一扇大木门作为“影壁”及“玄关”
张谷英村内的影壁也很有特色。当你从主屋“当大门”进入到在第二道门之间的空旷之地并无“影壁”。而是在跨入二道的门槛后,会看到中间有一道“木门”,平时绝对不会敞开,出入者只能从两旁进出,这就是张谷英村的“玄关”。如此庞大建筑群的“玄关”隐蔽性地建在屋内,而且还是木质构成,从建筑“规制”上绝无违规之嫌,还给人一种內敛谨节之感。
七是,明清时期在建筑色彩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明代规定:“公侯用彩色纶饰,门窗枵柱用金漆或黑饰;一至五品官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纶饰;六至九品梁栋止用土黄刷饰。[186]”明清时期,对瓦的规定是:黄色琉璃瓦为最高等级的建筑材料,只能用于帝王宫殿、陵墓、皇家园林和奉旨兴建的坛庙。其后依次为黄绿色、绿色、黑色琉璃瓦。而庶民只能用灰色陶瓦。对外墙的颜色规定是:帝王宫殿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可用绿色。而居民则只能用黑、灰、白为主要色调,凸显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
张谷英村在整个建筑群中,全部使用都是以黑、灰、白为主要色调。
这里最有兴趣的一点是,张谷英村在建筑中充分地发挥了想象的空间,“天井”、“巷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构建体系,布局十分巧妙,真可谓“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个建筑群中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大小房屋1732间。总体布局巧妙地采用南北进深,东西走向,呈“丰”字形,并以数个天井为中心分成一个一个庭院。天井起到了给每个庭院透光、通风、排水的作用。
建筑里巧妙的“天井”
屋场外渭溪河迂回曲折,河上有大小石桥47座,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最佳“风水”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青石板路,沿途连接每一个巷口,通过巷口可达到各门各户。纵横交错的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10余米,用于防火,称为“防火墙”。这些错落有序的建筑,组成一座规模宏大的连片大屋,并与周围自然山水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