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治《通城县志》载:公元前197年即汉高祖十年,即张良受封四年后,汉高祖就开始全天下寻找张良。最后亲自在今天的“相思山”才找到他,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水云轩由此而得名”的一段佳话。然后,张良随着汉高祖回到京城。
这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这年京城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皇帝要下如此大的力气寻找张良回京城?第二,为何张良会随着赤松子到相思山来隐居修道?
这年,京城确实出现了几个重大的事件。第一件事,汉朝的一位重要将领袁越逝世。不久,高祖刘邦的父亲也接着逝世了。袁越(?—前197年),西汉开国将领。字仲,昌邑[79]人。秦末农民起义时,聚众数万人。公元前206年,助田荣反项弱。次年春,率众归汉,拜为魏相国,将兵略地。楚汉战争中,为齐邦重要将领。此人的逝世,对汉朝于齐地方政权的稳固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皇上急于寻求稳固局势的人才和办法。
高祖的父亲刘煓[80],史书中也作“刘湍”,又名刘执嘉,刘邦登基后被尊为太上皇,他是中国历史上有生之年被尊为太上皇的第一人。公元前197年7月刘煓病逝栎阳城[81]。高祖刘邦依父亲生前遗愿,将其葬于距栎阳城10多华里的荆山塬,陵寝与渭河遥遥相对,取其不离故乡之意。为了显示皇家的尊严,刘邦思量将古都栎阳城改制为万年县,辖3万人口,直属西汉王朝中央政府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万年县以县制之小,隶属之高,职能之专,用现代的话说,算是中国最早的“特区”。这是一件“千年大计”的事件,需要慎之又慎。为此,朝中争议较大,需要皇上拍板决断。
第三件事的发生,使得高祖和吕后两人同时都必须尽快地寻找到张良。据《资治通鉴》载:“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益疏。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以上所述,汉高祖十年(前197),汉王朝上层确实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82],改立赵王如意[83]为国储。一时,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84]。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急求救于“智囊”张良。
第四件事,是不久发生了国相陈豨与韩王信的谋反的事件。“初,上以阳夏侯陈豨为相国,监赵、代边兵;豨过辞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豨常慕魏无忌之养士,及为相守边,告归,过赵,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赵相周昌求入见上,具言豨宾客甚盛,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韩王信因使王黄、曼丘臣等说诱之。太上皇崩,上使人召豨,豨称病不至;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85]”
原来张良一直守候在高祖身边,遇到大事,皆以张良为计,似乎一切皆迎刃而解。但目前无论是朝政还是后宫皆出现了一堆棘手的烂摊子,而张良早已离开了京城,高祖无计可施,心情非常焦虑,急需找到张良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于是,才有本文开头的交待。(www.xing528.com)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即皇家的家务决不可介入,否则必引来杀身之祸。因而,隐退于朝野,归于山林便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刘邦好不容易将张良从相思山接回京城,以求尽快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张良从巴陵相思山回京城了解情况后,考虑到这一系列矛盾中,太子易位,是诸多矛盾的主要矛盾,事关重大,认为决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之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面对这种局面,张良绝不会自己直接出面说服皇上或太后。于是,他认为朝堂之上“口舌难保太子”,则向太后出了一个奇招。他告诉太后:“商山四皓”[86]皆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即对四位长者十分地尊重。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张良言。刘邦看到“四皓”天天伴随太子,感到十分惊异。这四位就是自己数次聘请入朝,但皆决然不入朝为官的天下大隐士,现在居然陪伴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87]。
张良回京后,确实摆平了眼前的诸多琐粹之事,但他再也不能回到相思山静如止水的环境之中。
赤松子成仙飞升图
《史记》、《汉书》对张良筹谋划策的记载并不多,但亦无妨张良为刘邦夺取天下的功绩。论功行封时,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88],他认为一生的宿愿已经很满足了。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于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汉书·张良传》载:“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太子易位之事平息后,吕后非常感德张良,多次劝告他不要过于清心寡欲,毋自苦己身。张良没有办法,只得勉强进食。六年后,张良逝世。谥号文成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