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着“戊戌变法”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废除,学宫随之成为了“岳州府新学堂”。
民国二年(1913),国民政府将“岳州新学堂”更名为“湖南省第三联合中学”。
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将其更名为“岳郡联立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国家将其更名为“新湖南建设中学”,即现岳阳市一中的前身。当年,岳阳县立中学迁入文庙内。
1952年,岳阳县二中成立,此地也就成为了二中的校址。大成殿成为了学校的教室,两庑即原有的名宦、乡贤祠皆成为了教师的住房。学宫自宋至清逐步建立起来的明伦堂、崇圣祠、斋房、学府衙署等建筑和外围建筑也随之或毁或拆,岳州学宫仅存下了一座大成殿[137]。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在大成殿周围搭起了脚手架,强迫当时的县委书记李朗秋表态,一定要拆除大成殿这座封建迷信的“四旧”遗物。李书记义正言辞地对造反派说:“可以打死我李朗秋,也决不能拆文庙!”之后,他遭到了造反派更加残酷的批斗。不久,因有国务院保护国家重点文化古迹的紧急通知,才保住了这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珍贵文化古迹。但这时的文庙已遍体鳞伤,残破不堪。(www.xing528.com)
1983年,湖南省政府将“岳州文庙”列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岳阳市二中正式从文庙迁出,由市文物单位接管。
2001年,国务院将“岳州文庙”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岳州学宫才开始进入其漫长的恢复阶段。现在,人们并不知道将此地以前的称谓是“岳州学宫”或“岳州学府”,而一概称其为“文庙”,很多人还将此处与佛教庙宇相联系,证人实在难以接受!
今天,当我们通过“义路”进入学宫,深深感觉到,古老的松柏依然焕发出她生命的活力。穿过由青石精心修砌的泮池,仰望棂星门,依然感觉到她昔日的威严。站在大成门前,一眼便见到雄伟巍峨的大成殿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其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走进大成殿北侧的乡贤祠,可以瞻仰从滕宗谅、刘大夏、黎淳、张举、左宗棠到任弼时、何长工、杨沫、白杨等一个个鲜活的先贤风采,感受到他们一片片赤子之心,见证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风雨,其中之真味,有谁能领会得来?
昔日之“岳州学宫”,今日之“岳州文庙”,你承载得太多太多,你将永远是岳阳人民心中神圣的精神殿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