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凡学皆为国子监”[66]。“国子生”,则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太学生”,则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仁宗即位时,士之服儒者不可胜数,仅在京城就读者达两千余人。为尽快解决全国士子学习和选拔人才的问题,规范办学规模和学校行为,仁宗皇帝于庆历四年(1044)颁诏曰:“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源,可谓博也矣。今朕建学兴善,一尊子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其令州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公凡为郡必兴学,见诸儒生以为政先”[67]。当年,“以郡学俯于通道,地迫制卑,讲肄无所容。乃度牙城[68]之东,得形胜以迁焉”[69]。此时,恰逢京师倡学,“诏诸郡置学宫,谅乃大其制度以营建之”[70]。
庙仪既成,谅乃建阁以聚书,辟室以授经,两序列斋[71]以休诸生。“掌事司仪差以等制缮爨[72],浣沐悉严其所。小学宾次皆列于外,大总作室之数为楹[73]八十有九。祭器、什具及开学资费等所用之物罔有不备。巴陵之服儒者毕祭于学宫”[74]。
滕公还身体力行,亲到学宫监督教学,“奖其勤者以励;其游惰尚有其能者以勉;其未至虽新进不率者,皆革顽为恭,磨钝为良。出入里闾务自修饬,郡人由是知孝、悌、礼、仪皆本于学也”[75]。
事隔24年后,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知府赵尚之又“奉诏”在原学宫地址上扩大重建学宫。
当时,朝廷规定,州府学宫设置“教授”两名。宋代“教授”一词为讲授儒家经典之学者的尊称,并非官员。宋代中央一级设有“太学”,属于官办的最高学府,在地方上有官办的“州学”。汉唐时期,太学中也有专门讲授经典的硕儒,称之为“博士”,宋代的“教授”和汉唐时期的“博士”是一脉传承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都是儒家经典文化的讲授者。(www.xing528.com)
那时,县学只能办小学,即初级班,参加学习者称“增养生”。县学每年秋试优异者,由县学选送至州府学宫。州府学宫每三年一次按照朝廷分配的名额“以贡太学”,即选送优秀的学生参加省一级的考试。
宋初乾德元年(963),岳州府隶荆湖路[76],领[77]巴陵[78]、平江、华容、湘阴、沅江五县。
元祐元年(1086),岳州府领临湘、巴陵、华容、平江。明洪武初,岳州府除了领上述四县外,还包括了现在的南县、安乡、澧县、石门、慈利、大庸及张家界全境。
由于各个朝代对岳州府管辖的县隶属关系有较大的变化,因此,朝廷分配给岳州府学宫向上选贡的名额也随之变化。但,无论朝代怎样变化,宋、元、明、清四代,岳州府向朝廷所贡“监生”及中进士者,皆两湖、两广各州府之首。由是,自庆历四年(1044)至清光绪丙午(1906)[79]共862年间,岳州学府虽经多次战乱,然,其势昂然,“而科目之条侵备,中惟进士得人盛焉”[80]。同时,其后几百年间,历任知府对岳州学宫[81]的修葺在规模上有扩大外,其形制基本维持滕公初创时期的原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